机构散户行为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07回复:175喜欢:1031
选取了十只股票进行研究,国药一致、东华医药、贵州茅台、国投电力、招商银行、海螺水泥、武钢股份、机器人、银之杰、东方财富。分别分散在不同行业,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国药一致
先看图(由于这里只能放图,没法放可交互的图表,看图的朋友们就忍忍啦。另外貌似手机上图片显示不正常……)
(一下数据的蓝线代表:(机构+大股东持有的流通A股)/ 公司总的流通A股。不受增发或者配股影响。)

这票我拿的时间最长,就多说两句。
a. 2007年那波上涨是散户和机构共同的行为。
b. 2008熊市漫漫,散户持续减持,但机构逆流而上,持续加仓。
c. 2009年开始持续上扬的时候,散户还再持续卖出。
d. 而2010年后半场,行情开始消退后,散户居然开始买进。
e. 时间进入2012年初,市场跌的一塌糊涂,最终开始反弹的时候,反弹之际散户持续减持。
f. 2013年7月大股东定增确定后,打压市场的力量消失,然后股票开始大幅上涨,而此前买入的散户因为迟迟部长,居然在大涨期间拼命卖出……
g. 进入2014年后,机构仓位持续小幅下跌,而散户持续进场,终于在2015年把机构拉在了后面。
后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我就不啰嗦了。这里我就直接说结论了:

机构
a. 白马股的机构持仓比例非常集中,加上大股东持仓,可以控制90%左右的流通盘,这个认识可能和绝大部分人相左。
b. 对于确定性票,机构的基本模式是上涨卖点,跌的时候买点,持续割韭菜
c. 对于明显的泡沫,机构还是看的比较清晰的。
散户:
a. 牛市末期散户的行为非常冲动,07年疯狂买入,15年也是。
b. 熊市中,散户的一大特点是就是反弹就减持,然后持续减持。散户比例最小的时候往往是股票突破前期高点的时候
c. 2015年,散户的表现远高于机构,但随之而来的暴跌,机构加仓,散户便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了。

2. 华东医药

前面已经说过的结论我就不再说了,只说说一些新观察到的现象。
机构:
a. 和白马股国药一致类似,机构的持仓比例非常大,基本模式也是非常简单:持续高仓位,涨的多了就卖点,跌的多了就买点,仅此而已。
散户:
a. 在股价持续阶段,散户并没有进场迹象,反而再次验证疯狂后期散户是比较狂热的,股价暴涨,机构减持,股东人数暴涨

从以上两支白马股来看,其实买卖的模式也非常简单,涨多了就卖点,跌多了就买点,几乎百发百中,长期20%的回报率加上这点波段,足以傲视群雄了。

3. 贵州茅台

机构:
a. 在酒类企业三公反腐开始表现出不确定性的时候,机构减持行为非常的坚定
b. 而一旦茅台业绩基本面开始得到确定,增持行为也就变得非常坚定了。
c. 机构有提前预知基本面的能力,领先市场一到两个季度。哈哈,谁说市场无效来着?
散户:
a. 面对这种明星股,震荡的时候散户还不太愿意买,而一旦开始大幅下跌的时候,散户的买入度就很高了,这点有点意外。跟散户买涨不买跌的模式有点不太一致。
b. 基本面的确定使得机构持续买入,而之前被套的散户却因为上涨而大幅减少,最终错失后期持续的创新高。

可以看出的是,对于明星股,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几乎是两面。操作方式也很简单:当企业的不确定出现的时候,一个字卖,绝不犹豫;而当企业的确定性出现,大家开始乐观的时候,喝喝汤还是可以的。

4. 国投电力

机构:
a. 再次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机构对估值的认识能力。价值线下的持续下跌,机构的仓位是持续上升的
b. 随后过头迎来轰轰烈烈的上涨,我们看到把股价炒上天的是散户,机构居然是在不停地减持
c. 和夹头认为的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国投电力这种价值型企业对机构而言貌似兴趣不大,稍微涨涨就开始跑路咯。
散户:
a. 国投长期的下跌过程并没有吸引什么散户,开始上涨的初期散户甚至还是减少的,而上涨的后期两次脉冲式的上涨的背后就是这些无知无畏的散户。
b. 当闪电砸下来的时候,散户居然还是增长,认为仅仅只是调整。而当国投持续下跌之后部分散户割肉后,绝大部分散户的模式居然是装死

机构持仓不高,套牢散户一堆,国投想涨上去估计也难了。

5. 招商银行

机构:
a. 在07年招商银行大红大紫的时候, 机构居然是领先市场开始减持的,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惊讶。和夹头们的感觉不一致,07年过后,机构对招行似乎并无多少兴趣
散户:
a. 和机构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对于07年的明星股招商银行,在08年到10年,散户居然在持续买入,充当了机构的接盘侠
b. 随后5年多的时间里,招行一直持续缓缓下跌来回震荡,这可是散户最不耐烦的事了,所以表现也是散户数量持续下降。
c. 15年暴跌之际,唯一没怎么跌的银行股,居然招致散户的大幅抛售。这个也好理解,整个市场都跌,凭什么你不跌

当前的银行股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15年的暴跌,证金接了散户的盘,机构不肯抬轿子,散户也死了心。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哈哈,好玩[大笑] 看这个怎么破。

6. 海螺水泥

机构:
a. 对于周期性企业,机构似乎并不能领先市场,而只能随周期性涨跌。09年四万亿对基建行业的刺激,机构和散户的行为是一致的。
b. 但是对于周期性顶部,机构是要领先于市场的。
c. 对于周期性的回落期,机构压根没兴趣
散户:
a. 如果说机构对于周期性企业也没什么预见性,那么散户的行为对周期的顶部就显得很滞后了。11年后,机构出逃,散户居然一路追了进去。
b. 散户对于周期股应该说的比较有兴趣的,因为赌的好玩。一旦有个小的逆周期行情,散户最热情了,机构却态度比较冷淡。

对于这类夕阳中的明星企业,机构持仓松散,散户比例较高,如果不能引来实质性的周期反转,估计长年都没有机会。当然你说你能预测周期,那么那里有一大堆钱在那等着捡呢。

7. 武钢股份

机构:
a. 应该说机构对09年的四万亿看的还是很明确的,四万亿后稍微增加了仓位后便开始持续降低仓位。
b. 对于这种夕阳产业中的垃圾企业,机构的行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其行为:毫无兴趣
散户:
a. 和海螺类似,散户朋友们热情持续到了10年7月份,也就是市场最热的时候。然后才开始缓慢减少,明显落后于市场。
b. 对于这种低价,长期跌的票,散户基本上也是持续的没兴趣,但15年的那波反弹几乎就是散户造成的,当市场以资金来衡量的时候,低价也是种题材

8. 机器人

机构:
a. 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样,对于这种创业板蓝筹,机构的持仓度其实是不高的
b. 机构的整体理性在创业板上也还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基金基本上只参与了2013年段以前的行情,而之后两年的行情居然是散户自己创造出来的[吐血]
散户:
a. 13年前散户对创业板貌似没啥热情,而过后开始表现出无限的热情,这热情成功的把机构洗出,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暴涨[吐血]
b. 创业板的暴跌非但没把散户热情降低,反而是在反弹过程中再次吸引了更加多的散户[吐血],这究竟是该有多喜欢创业板啊!

9. 银之杰

机构:
a. 2013年前,机构从0到建仓的过程中引发了第一阶段接近300%的涨幅,对应的是业绩的暴涨。
b. 此后2014年到2015年的暴涨中,可查询的机构持仓是下降的。
c. 创业板暴跌后,机构的行为一样是减持的。
散户:
a. 死活没想明白2014年底到2015年的史无前例的暴涨,散户居然也没参与。看了成交量才发现,原来是天天无量涨停。为什么?思前想后只有一种解释:庄家控盘。数据本身并不出现在机构里。
b. 让人巨没有想通的事情再次出现:在银之杰从140跌到27块的过程中,散户居然在迅猛增加!
c. 第一轮暴跌后的接近200%的暴涨,散户数量再次暴增,庄家成功派发,机构跟着减持

银之杰无论何种原因,背后是个典型的庄家操盘手法,不过这庄家经此一战,估计终身不愁了,居然能够如此成功的将筹码派发给散户,还让散户站在高高的山顶唱赞歌,究竟是庄家太聪明还是散户太愚昧

10. 东方财富

机构:
a. 再次证明机构是相对理性的,其实机构对创业板的参与度本身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的。那些骂基金经理唱“死也要和创业板死在一块”的恐怕是一个高明的骗术了,放在散户身上似乎更合适些。
b. 不用明眼看,机构对一家证券公司的估值,心里清楚的很。
散户:
a. 暴涨背后见不到基金的影子,反而是散户再创造历史
b. 暴跌后,散户不是减仓,反而是加仓,也不是一两支票了,这行为简直令人发指啊。

最后从大的方面总结下吧:
首先看看机构:
1. 我们的机构对市场的把握要远远强于散户。我想如果去好好研究基金的回报率,从整体上看应该是要远远强于散户的(这个我有时间再去从数据上做出个定论出来)。
2. 机构在整体上有助于市场的平滑,在上涨的时候减仓,而在下跌的时候加仓。
3. 机构整体上的预见性代表了市场的预见性

再来看看散户:
1. 07年的市场暴涨暴跌是散户和基金的共同作用,应该是机构的第一次成长,散户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要远远低于机构
2. 15年的暴涨却是单方面的散户作用庄股思想文化在那两年死灰复燃,持续至今,一方面是散户的参与度提升,另一方面就是万恶的杠杆,应该说13年到15年机构再次得到了壮大,而散户成为了被消灭的对象。
3. 中国散户整体上的低能力是令人发指,破灭后的创业板,在下跌和随后的反弹中,散户居然再次踊跃的跳进去,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第一次暴跌是庄家收割杠杆散户,后面的几次暴跌好在杠杆被动下降,但结果却是这部分人站在高高的山顶。这部分人会成为以后市场持续缓慢下跌的最大动力

精彩讨论

资本市场卖方研究员2016-07-16 18:51

数据从哪来的,收费软件功能?前者天看软件买卖量的帖子虽然很短,但是比这个有营养!严重质疑数据的可信性!

网络不安全2016-07-16 18:49

机构一大堆研究员天天跑业务,说好听是调研,说不好听,那就是探听内幕,机构经理要是没有这些内幕消息,和散户是一样的

现金牛2016-07-17 02:07

机构持仓量大,他买股价就会涨,他卖股价就会跌,不能以此说明机构有先见之明。

阿饭同学2016-07-16 23:42

国富论告诉我,人人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才有可能是最优的选择。
总设计师告诉我,要包产到户才能解放生产力。
微博上一堆公知告诉我,私有制才是终极的方向~~~

回到股票市场,彻底私有,彻底包产到户,彻底自己做出的选择的散户,居然成为嘲笑的对象。

这个世界,很不协调啊

全部讨论

2016-07-18 02:03

有意思的文章,谢谢楼主。有一个问题:茅台在11-12年散户与机构都在减持却持续上涨,这能解释为所谓的超级大主力行为吗?

2016-07-17 23:31

逻辑有问题。
好像机构行为和散户行为是两个不同的决策一样。
实际上,散户的增加或减少是机构主动决策的结果,机构主动买入,散户就减少;机构主动卖出,散户就增加。对机构而言,散户就是环境。
机构和散户行为是负相关的,前者决定后者。和理性无关。

2016-07-17 16:11

好文章。
因为文中的分析数据,和我这么多年的感觉是类似的。

不过文中少了一个视角,就是参与者的反身性。

机构资金的买入和卖出会影响趋势,而且影响很大。

所以会出现一些机构跑了以后,股价继续涨一点,然后就是漫长的下跌。

散户爱看相对价格,所以爱抄底,这也是跌的时候散户反而会变多。

当然更主要的是诱多,没有这些诱多,散户也很难愿意参与抄底活动,呵呵。

2016-07-17 13:07

如果说散户接手了破灭后的创业板,就证明了次新股为啥疯涨,没有资金去为老票接货的。

2016-07-17 02:07

机构持仓量大,他买股价就会涨,他卖股价就会跌,不能以此说明机构有先见之明。

2016-07-16 23:55

这是明显的为机构唱“颂歌”的文章....

别的不知道,但茅台我感到决不是如此:
在反腐中机构的出货坚决是真实的,但出货价位在180元之下;
而茅台的上涨是2014年初,从118元(除权前),主要是QFII、游资、价值投资者的力量;到160元,沪港通开通后,主要是香港的投资机构,后在去年股灾救市中的280元出货;而股灾中,汇金大幅买入,开始有了一些中资机构的买盘....


而香港机构一直是最大的持有机构....

2016-07-16 23:42

国富论告诉我,人人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才有可能是最优的选择。
总设计师告诉我,要包产到户才能解放生产力。
微博上一堆公知告诉我,私有制才是终极的方向~~~

回到股票市场,彻底私有,彻底包产到户,彻底自己做出的选择的散户,居然成为嘲笑的对象。

这个世界,很不协调啊

2016-07-16 21:00

这些数据可能对14年之前有效,14年第四季度开始无效。互联网时代,这个时间后大量的低市值(1-10万)散户进场。大部分的票甚至到现在,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散户数量都是增加的,机构也是增加的。

2016-07-16 18:49

机构一大堆研究员天天跑业务,说好听是调研,说不好听,那就是探听内幕,机构经理要是没有这些内幕消息,和散户是一样的

2017-05-15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