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秀财证券投资系列之“投资逻辑”

发布于: 雪球转发:82回复:54喜欢:56


序言

这个投资系列,记录了我在研究投资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包含已经在网上发布过的,和一些从来没有发布过的。

我对这些内容做了归类,删掉了一些现在看来有问题的,其他尽量做了保留,因为不同阶段写的东西,可能更能启发不同阶段的读者。

这是第一辑:投资逻辑。这辑比较长,共3万多字。

这些文字,只是用于记录我的思考,并没有讲得非常直白。

所以,有些内容,要真正看懂,需要相当的经济学,财会,公司管理,及证券投资等理论的基础。

我的一位实业和投资都做得非常成功的朋友说:

“投资其实太难太难了。

你悟到的那个点,非极致智力再加上努力是基本上悟不到的,受众面极窄。

况且还有一种可能,你的部分受众对你讲的道理会盲人摸象。”

所以,如果你对投资还有疑惑,不妨多读读我这些在攀登过程中的思考记录吧,应该会有不少借鉴意义,甚至可以常读常新。

漫步在投资的山脊

在对投资的理解上,已经到顶了。

这种内心的真实的感觉已经很久了,投资的核心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

大的东西已经成型,剩下的只是一些小细节上的精雕细琢和能力圈的问题,而这两者,都是贯彻投资者一生的东西。

到顶,是一种任督二脉打通的融会贯通的感觉,对投资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早已心如明镜。

已经完全没有了和任何人去争论,或是讨论这些问题的欲望,就是所谓的知道自己知道的感觉。

网上的东西,基本已经不能看了,能超越自己的思维范围,能给我带来启发性的东西,基本已经绝迹了。

看到的更多是各种问题,或是一些无脑的乱喷,和别有用心的言辞。

这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比起攀登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无趣和寂寞。

还好,投资的山脊,还很长,很长.......

缘起

我之所以喜欢投资,是向往思想和行为的独立。

因为没有人,能把他的思想强加在我的身上,哪怕他的学识是多么渊博,阅历是多么丰富,思路是多么敏捷,人脉是多么广泛。

我的行为若水面般直接倒影了我的思想,清澈而透明。

认知和理解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决定其对接触事物的理解能力。

正因为如此,如果自己的层次不到,即使把机会摆在其面前,他也不会知道这是个机会。

即使把一句投资最关键的真理摆在其眼前,他理解个大概,可能就以为自己已经懂了。

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句中微妙的用词,有巨大的天与地的差别。

哪来的自信

某人,在1929年预测,股票市场已经进入“繁荣后的持久平稳期”。

然后言行合一,按自己预测操作,最后在1929年股灾期间亏损了大量家产。

他是谁?

他是美国有史以来公认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欧文·费雪。

而我的问题是:

和欧文做一个对比的话,那些热衷各种大市预测的高手们的自信,到底来自何方呢?

猜市场

好多年前,在我发一篇关于茅台塑化剂帖子的时候。

段永平回复我说:“你还是在猜市场”,“市场可能这么想,也可能不这么想”。

当时并没什么特别的感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对这两句话的感触却是越来越深了。

投机性需求之于投资者

所谓投机性需求,是指购买的原因不是基于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以相信此商品的价格会上升为基础的需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具备一些,甚至是大量投机性需求,不是代表着价格就一定有泡沫。

有时候,在一种商品的价值刚刚被发掘,而价格事实上还刚刚在山脚的时候,也会伴随着大量的投机性需求。

如果有人看到大量投机炒作,就认为是过热,价格有泡沫,那是非常机械狭隘的思维。

价格有没有泡沫,唯一的标尺是其价值,投机性需求不过是单相思而已。

比如,在10几年前上海房价几千元一平方的时候,就崛起了大量的投机需求,认为当时房价过热有泡沫的人,都经受了惨痛的教训。

而作为投资者,去做投资判断的时候,根本就不应该管什么投机性需求多寡,唯一需要谨记的标尺就是价值。

只要价值低估,哪怕你投机如烈火滔天,我一样羽扇纶巾,谈笑间,赴汤蹈火!

专利之于护城河

专利是形成垄断的一种方式,专利形成的护城河就一定牢不可破吗?

施乐复印机1100多项专利,却被一根筋的佳能的日本人攻破,独霸一方10几年后,1982年市场占有率跌倒13%。

颠覆性的独一无二的产品,1100项专利,革命性的计量收费的商业模式,看上去护城河似乎坚不可摧,就这么轻易的被攻破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同样依靠专利的吉列,为何基业长青?是因为品牌忠诚度吗?

可口可乐依靠的是它的口味吗?为什么很多产品可以做到类似的口味却难以撼动它的地位?

古今大战之网络外部性

在70年代,IBM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0%以上,这里有种明显的网络外部性的现象。

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品牌都是硬件,软件各品牌各成体系,互不兼容。

你和你朋友用不同品牌电脑,就意味着完全无法用计算机交流共享和合作,因此这里显然有赢家通吃的趋势。

IBM当年这种壁垒看上去简直就是铜墙铁壁,牢不可破。

然而,兼容时代的到来,让IBM轻易就跌下神坛。

如今,一些社交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更胜一筹,形成了很强的排他性和垄断,比如你不可能用msn去和用QQ的或是微信的人去直接在网络上去交流

这也是一种赢家通吃的趋势,一样看上去牢不可破的壁垒。

但是,把IBM当年的例子和当今的社交网络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

这种网络外部性形成的壁垒真的如此牢不可破吗?

谁又能真正预料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呢?怕是几年都很难,更别提10年之后了......


知己知彼

当投资者认为某公司股票被低估而买入前,应弄清楚两点:

1:公司哪里被低估(自己的正确点哪里);

2:别人把它低估的原因(别人的错误点在哪里)。

如果只知道第一点,而不知道第二点。

低估,很可能只是自己的盲点所致错觉。

巴菲特说:如果你已经玩了30分钟游戏,还不知道谁是那个傻瓜,你就那个傻瓜。

不捡烟蒂的原因

巴菲特放弃烟蒂股投资,主要是因为这种投资方式有两点重大缺陷:

第一,你很可能算错。

第二,即使你算对了,也很可能输给时间。

细思一下的话,其实第一点就排除了绝大所数的投资者。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清算各种复杂企业的能力,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实施烟蒂股的投资方式。

第二点无解,即使能控盘,一样很多阻挠你清盘的障碍,比如当年的伯克希尔。

中国适不适合价值投资

有很多人哀叹中国不适合价值投资。

而我一直认为,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一下,可推断出:

事实上,赌博者越多的市场越适合价值投资。

优点主要有二:

1.赌博者越多,产生大机会的概率越大。

2.赌博者越多,赌博者的逐渐减少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收割的过程。而投资者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耐心。

成功的致命性

总结经验教训时,万万不可用结果的成败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

成功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失败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

结果很成功,实际却是错误的经验最容易让投资者万劫不复。

一切都要以自己的原则为准绳。

什么叫闲钱

有句话叫做投资要用闲钱,那么什么是闲钱?

闲者,有时间矣,闲钱,我翻译其为“有时间可输的钱”。

为什么投资要用“有时间可输”的钱?

因为真正的好公司,很难真正让投资者输钱,最多让投资者输一点点时间,所以不需要怕输给它钱,时间就是它的聚宝盆,只要有耐心,暂时输掉的钱,会变本加厉的还回来。

但是,如果投资者的钱输不起时间,只要随便一些持久性的风浪,好公司也很可能变成他的坏公司。

大多投资好公司而失败的案例的本质原因,事实上都是输不起时间。

而平庸的公司则相反,宁愿输一点点钱甚至壮士断腕,也千万不要输给它时间,时间就是它的毒药。

有价和无价

市场先生,从其构成看,是不可能看的很长远的。

而真正优秀的公司的很大一部分价值,恰恰在于其类似永续经营且永续增长的特质上。

一个永续经营但可分配利润不能增长的公司,用无风险利率去折现,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是有价的。

而一个可分配利润能跟随社会经济的增长一起永续增长,且增长的幅度能超过无风险利率的公司,理论上是无价的。

而投资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其自身的回报预期。

如果一个长期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低于这类真正优秀的公司自身的增长率,那他如何确定自己的安全边际?

这是一个问题......

风险偏好

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事实上是因时而变的。

面对不同风险抉择的时候,就算期望值相似,仍需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1.可能失去的;

2.可能得到的。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2个问题:

1.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可能得到的风险红利?

2.可能得到的风险红利的效用,是否大于可能失去的本金对自己的效用?即冒这个风险是否值得?

最后的结果即形成了每个人即时的所谓的风险偏好。

投资,花钱与成本

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因人而异的。

一个投资者的投资水准越高,这个成本也相应越高,这可能也是很多投资大师花钱非常谨慎的原因之一,他们自然都深谙此道。

比如巴菲特,按他15%的复合年回报持续投资50年生命周期计算,如果他买一辆100万的车,50年后,巴菲特的财富将减少10.8亿。

按使用10年,这辆车的每年的平均使用成本将达1.08亿。

即使考虑通胀下的购买力问题,按每年5%的折现率折现50年,这辆车的每年的平均使用成本仍然高达833万元。

换句话说,巴菲特开一辆破甲壳虫,也比很多人开的超跑要“贵”的多的多。

我的耳边仿佛听到巴菲特哼起了一首熟悉的旋律:

不是我不想买,只是复利难以抗拒,不是我存心故意.......

回撤,回撤,回撤

经常看到有人用好几组百分比数据,言之凿凿的论述防止回撤的重要性。

甚至有些价值投资者,也大谈回撤对复合投资回报的致命影响。

他们拿着巴菲特的回报数据说,你看,巴菲特之所以全世界最牛,是因为他基本没有回撤。

这么说,难道价值投资者的投资业绩,是掌握在市场先生每年的情绪之中的吗?

市场先生某年抽个风,价值投资者是不是就要去无比羞愧的面壁思过了?

市场先生一不小心抽个2,3年风,价值投资者是不是就要去自挂东南枝了?

进一步来说,如果我用所投资公司的内在价值按自己的持股比例来计算自己的持股价值,每年按公司的经营业绩来计算自己每年的投资业绩。

那么,请问,什么是我的回撤?

练习造就什么

巴菲特曾经提到过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给他的一句建议:

“ Practice doesn't make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网上流传翻译的版本,在我看来是南辕北辙。

我给其直译一下的话,应该是:

“练习不能造就完美,练习只能造就持续不变。”

什么意思呢?巴菲特讲的应该是在努力之前方向选择的重要性。

比如你练习看K线,就算你练上百年,千年,也不可能造就完美,只能造就持续不变的亏钱,反复破产。

投资最首要的一点

投资最最最首要的一点是什么?是不犯大错!

也就是说,投资者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投资体系是否有犯大错的隐患。

做不到这点,任何之前的成功都毫无意义。

很可惜这看似非常简单的一点,却被无数投资者,或在美好的获利预期的憧憬下,或是在几次投资成功后的自我膨胀中,信手丢弃在了风中。

而若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段永平说:“做对的事,然后把事做对。”

其实就是包含了这层深意。

巴菲特说的更加明确和精准,他说:

“只要避免犯大错,投资者只需要把非常少的事情做对。”

注意是非常少!

很可惜,很多人倒在了黎明之前。

最后,我必须再复读三遍:不犯大错!不犯大错!不犯大错!

市场永远是投票机

格雷厄姆有句被巴菲特非常推崇的经典的名言:

从短期看,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从长期看,市场是一个称重机。

在我个人看来,结果是对的,措辞却不是非常准确。

与我看来,市场永远都是投票机。

只是市场大多数人的投票者没有能力看清,或是根本不去看未来长期的公司业绩。

从长期看,市场价格之所以逃不脱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因为公司会不定期的用白纸黑字把已经实现的业绩直接送到市场的眼前(原来的朦胧的长期变成了几乎透明的短期),让市场的大多目光短期的投票者们不得不信。

而投资者能战胜市场的关键点,恰恰包含在这层意思之中:

如果投资者愿意去看,并有能力看清公司长期的业绩表现,必然能长期战胜市场。

因为偏离事实的投票,会被事实的实现不断修正,

所以,从长期看,市场是披着称重机外皮的投票机。

合理之不合理

巴菲特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即;

“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杰出的公司。”

那么,问题是,什么是合理的价格?

如果你告诉我,你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了一些公司,然后借此希望能长期获得超越,甚至是大幅超越市场平均回报的复合回报率.

不管你的要求是30%,20%,还是15%,你这个所谓合理的买入价格,显然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非常不合理的。

真正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你应该获取的是市场的平均回报。

因此,我对巴菲特的“合理的价格”的理解是:

这个合理,是指以常规的市场上大多数投资人所认可的标准基础上的合理.

而事实上,巴菲特骨子里认为这个“合理”的标准事实上是“不合理”的。

进一步来说,大多真正优秀的公司,其股价从上市以后就一直是不合理的,是持续的低估再低估;

相应的,大多平庸的公司,其股价从上市以后也一直是不合理的,是持续的高估再高估。

不然,巴菲特也不可能获得今日的成就。

而能不能发现这种“合理”的“不合理”之处,可以说是投资的一个分水岭。

理想的商业模式

巴菲特曾谈到的理想的商业模式:

一个建立在为顾客创造超常价值的宗旨之上的公司,然后作为回报,公司自然而然的获得超常的经济效应。

这点和《基业长青》中的主要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逆向的本质

凯恩斯有句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很多人认为这是在讲逆向思维,我看到的却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说: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独立思考。

调研

如果某人对一家公司的判断要建立在大量的调研的基础上,说明他根本没弄明白其内因,故而不得不需要依赖大量调研其表象。

那么,这个公司可以说根本就不在他的能力圈范围内,其不得不被表象牵着鼻子走,表象变化稍微大一点,他很可能就会弃公司而去。

巴菲特的原话:

说来你可能不敢相信,事实上我与查理甚至根本就从未去过费区-海默位于辛辛那提的企业总部,(另外还有像帮我们经营喜斯糖果十五年之久的Chuck,也从未来过奥玛哈Berkshire的企业总部) ,所以说若Berkshire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断地视察工厂的话,现在我们可能早就要面临一大堆问题了。

价格和价值

一张印错的钞票,一张稀少的邮票,本身有什么价值?

其价格的价值又在哪里?一幅梵高的精仿赝品油画和原画,得到的艺术享受又有什么区别?

付出其天地之差的价格,得到的到底究竟是什么价值?

宝玉和石头

人们往往容易低估那些非常优质的企业,而高估一些一般性的企业。

这是天性的心理因素使然,因为对比的原因,人们往往喜欢紧紧盯着美玉上的一点点小瑕疵,而忽略了这是一块美玉这个事实。

而相反,人们往往又喜欢盯着一块石头上的一丝玉光,就啧啧称奇爱不释手,却忽略了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准和稳

我发现任何投资方法最后还是看两点,无论是偏成长,偏价值,甚至是看盘看线。

第一,就是看不看的准(能力圈的坚守)。

第二,就是拿不拿的住(因为过程总是曲线波折的)。

何以为贵

据研究,一个产品的价格要能达到比较奢侈的地步,有两个条件:

第一,是它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好东西。

第二,是相对稀缺。

它的溢价就是它的荣誉价值。

有些人拿成本说事,梵高的画的颜料成本是多少?

一个手工做的调羹和一个工业化生产的调羹即使外观完全一样,前者会贵出几十倍,但很多人不理解这点。

定性与定量

定性是要看懂公司的商业模式,定性看懂了定量自然就有了。

没有看懂定性基础下的定量,就必然是精确的错误。

大盘和个股

应该关注自己看好的公司股票,而不是去关注大盘点位,世道早就变了。

现在买不买在于看好的公司市场价格到底高不高估,和已经涨了多少完全没有关系。

懂还是不懂

投资成败和工作经验无关,和大量阅读也无关,这些不是必要条件。

网易工作的有几个投资网易比段成功的?

大量阅读的人太多了,都是几麻袋的投资经典书籍,有几个投资成功?

真读,老巴的信就是一个基本前提。

读的人那么多,懂得五分钟就懂了,不懂的永远不懂。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一是悟性。

知道

投资或是投机,最重要的都是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不能做着投机,却还认为自己是在投资,那样会很惨。

居安思危

一个准备买,或已经持有苹果的投资者,不应该仅仅购买使用各种苹果产品,还应该经常购买使用各种可能竞争对手的最新产品;

爬到高峰顶时候,需要低头往下看,抬头往上看,看到众山峰都在下面,所谓一览众山小,不然,你怎么确定自己是会当凌绝顶呢?

管理层和公司

如果平庸的管理层能颠覆一个公司,那说明这个公司的护城河比较窄。

所以老巴最理想的公司,是傻子都能经营好的公司。

股灾和投资者

什么是真正的股灾?

首先是市场的虚幻价值轰然倒塌,接着是市场的真实价值随之一起崩溃,泥沙俱下,寸草不生。

作为保守的投资者,应该怎么做呢?

行业和公司

先产业后公司,是一种早就已经被历史证伪的投资模式......

护城河之月嫂

月嫂的价格日益走高,目前已经达一万多每月,大大超出了同等技术水平工作的平均回报,那么月嫂的核心竞争力即其护城河在哪里?

是技术的难度吗?

显然不是,月嫂培训获得资格证并不复杂,我观察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条护城河,是吃苦耐劳,月嫂长期睡眠质量奇差,24小时都在服务时间,可以说是在透支生命,这已经排除了一大部分吃不了苦的潜在竞争者。

第二条护城河,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家庭条件。月嫂需要长期离家,一个人在外面漂泊,家无所恋,符合这种家庭条件的凤毛麟角,这才是月嫂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苗人凤还是岳不群

巴菲特喜欢德才兼备的管理层,问题普通投资者如何评判管理层呢?

靠声誉吗?

问题是有什么可靠的方式去辨别声誉的真伪呢?

你怎么知道他究竟是苗人凤还是岳不群呢?

卖出有没有原则

当投资者持有的股票被市场过度高估,投资者按自己原则卖出了股票。

而后,没想到市场继续亢奋,价格在短短两年之内于原来的基础上又上升了五倍.

那投资者面对的不是会不会后悔的问题,而是怎么催眠自己比较好的问题。

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关系

投机者,的确是投资者的好朋友.

但投机者为投资者谈不上买单,只能说为价值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要命的创新

很多公司喜欢追求创新和变化(连可口可乐当年都搞出了新口味可乐),而不是去守着它们已经被历史和经验证明的创造利润之道。

投资也一样,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机构)追求创新的投资方式和技巧,而不是去运用那些已经被历史和经验证明的投资方式,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人嘲笑巴菲特的过时,经久不衰。

哪个能看清

巴菲特说:“我发现思考相对长期时间应该发生什么,比思考在任何短期时间可能发生什么要容易的多。”

他说的长期经常代表10年。

而我也经常听到有些投资者说:“长期根本看不清,短期我还能看清,10年太远了根本没法看清。”

同是投资者,为什么观点会如此相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战胜市场

从历史看,投资者很难长期战胜市场,那究竟投资者如何才能战胜市场?

芒格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长远来看,股票的回报率很难比发行该股票的企业的年均利润高许多......"。

再看市场是什么?所有上市公司的集合,如何战胜它?

答案呼之欲出。

巴菲特的分红

巴菲特对分红股息的态度,是否包含了其个人的欲望?

因为从股东角度出发,我肯定希望全额分红,然后分红再全部购买伯克希尔的股票(当然,最佳是回购)。

那样的话,伯克希尔就会维持相对较小的规模,收益率也必然更高。

股灾是如何产生的

什么样的公司吸引什么样的股东,所以二有二的股东和二的市价,八有八的股东和八的市价,同船异梦各玩各的,平时相安无事。

但是毕竟身处同一条船,如果一方不幸病入膏肓垂死挣扎,小船难免被其弄破,不幸丧失了在水中航行流动的能力。

另一方纵使本身健康无比,届时也难免被迫抓着一块破船板,来一次悲壮的随机漂流。

理性的理解非理性

投资者都是比较理性的,但是投资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普通消费者都是感性的,特别是女性消费者。

要是普通消费者都很理性,一点都不感性,那很多商品,特别是一些针对女性的商品几乎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无限循环式后悔

1938年,在可乐问世达50年,且早已成为代表美国的产品之后,财富杂志对该公司做了一次详尽的专访。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写到:

每年都会有许多重量型的投资人看好可口可乐,并对于其过去的辉煌记录表示敬意,但也都做下自己太晚发现的结论,认为该公司已达巅峰,前方的道路充满了竞争与挑战。

理性的分级

成功投资者必然是真正理性的。

毫无理性的疯子会用自己脑中臆想让来代替客观现实;

普通人都是半理性的,他们如果看好某个股票,也会去寻找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更常见的是直接听取一些和自己看法一致的专家意见,然后就一劳永逸了。

真正理性的人却会不断分析各种客观事实,然后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

显然,要做到真正理性非常反人性和麻烦,相反,歪曲事实来适应自己的观点就容易多了。

因此证券市场的成功者永远是少数人。

全球化和估值

资本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将全世界的资本,吸引到那些投资回报率出众并可靠的,真正优秀的公司中去。

这些公司的股东,将由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中竞价竞争产生。

这些公司,自然将享受比一般公司相对更高的估值。中国证券市场的估值乱象也会被慢慢改变。

投资成败的尺子

一个价值投资者,究竟应该是以所购买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运营表现,来衡量自己投资的成败呢?

还是应该以该公司在股票市场的价格表现,来衡量自己投资的成败呢?

很多“价投”每年年终总结的时候都是以后者为衡量自己成绩的唯一依据。

价格是你付出的,价格也是你得到,那么何为价投呢?价格投资吗?

资金管理人的品格

巴菲特作为资金管理人的责任感和人品,在其想要解散BPL时充分体现了出来:

第一点,是他本来想让自己从百分百投入BPL中稍微抽身出来,结果他发现责任和进取心让他做不到,只要他还在做,就必须百分百投入。

第二点,面对投机氛围日益浓郁的市场,他说,不想用别人的钱去给自己“撞大运”。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资金管理人”应有的态度。

高层和投资

和公司董事长或是高层见面,听这些很有煽动力的人吹他们公司的牛,对投资无益,甚至有害。

凭实力贪婪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这句话很容易懂,但是怎么做到这点呢?

靠胆魄吗?

当然不是,那是赌徒才需要的东西。

要做到这点,真正能依靠的只能是信心---那些恐惧者不具备的信心!

信心由何而来?自然是来自于那些孜孜不倦的远远超越那些恐惧者的深度研究。

应该和将会

巴菲特说:“在做投资决策时,他从来不把应该发生什么和将会发生什么混淆在一起。”

这是投资者需要不时自省的重要一点。

因为当一个投资者看好一个公司时,是很容易不自觉的将两者混淆起来的。

而混淆的结果往往会是比较悲剧的。

退潮时机

涨潮的时候,大家都能水涨船高;

退潮的时候,才是观察一个公司真正经济竞争力的最佳时机。

火车和乘客

公司,好比一列采用迂回式前进,但没有标出终点站的火车。

火车上的乘客都想尽量乘坐的更远。

若心中无数,不知道这列火车大概会开多远,何时下车就变成了一场有关猜测的心理战。

有在启动不久就诚惶诚恐跳下车,然后看着火车一路呼啸而去默默吞下眼泪的;

有在长时间停靠时耐不住寂寞跳下车的;

有在快速飞驰时怕火车会突然折返跳下车的;

有在大幅折返时怕前功尽弃跳下车的;

而那些心中有数,知道火车大概会开至何处的乘客,只是在默默的耐心的等待的,偶尔,他们会喝杯茶稳稳心神,以免被那些不断跳车的人干扰了心神。

要命的辉煌

曾经成功辉煌的历史,往往使一些公司走不出泥潭,如诺基亚IBM等;

大多数投机者也一样,之前的投机成功的历史,往往让他们以为找到了真理,却不知这主要是运气使然,而这种运气往往就是致命的。

不僵化的低风险投资

投资思维不可僵化,所谓投资和投机不在于其本身的品种,而在于确定性的区别。

比如,什么叫低风险投资的问题:

有朋友问我,去年做什么低风险投资收益这么高,能有70%?我回答说打新股,分级a,T+0。

他大吃一惊:“蒙谁呢?t+0也叫低风险投资?”

我回道:“当后面有大部队帮你锁定退路的时候,下有保底,上升不限,这t+0,在我眼里就是一种风险极低,却可能进击高收益的绝佳理财产品。”

凭实力乐观

价值投资者对于其投资标的未来的回报率,必然是乐观的和充满信心的。

这种乐观和信心,是不会因为未来经年是牛市还是熊市就会有所改变的。

那么这种乐观和信心来自何处?

巴菲特早就给出了答案:

“长期来看,我们觉得,许多我们主要的股权投资部位,比起我们当初支付的价格,将会值钱的多的多”

“老子”说投资

有物混成,先价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价格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内在”,强为之名曰“价值”。

像谁学习

投资过程中,一直感到:

向他人学习也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的盲点和局限性。

段永平曾经表示只要看巴菲特原版就够了,其他人不用看。

我觉得那是他个人经历深厚使然。

一般的个人投资者,应该向自己能接触到的身边或是网上的各种投资高手学习,能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和错漏之处。

投资和辩论的关系

辩论赢了不能代表其投资能盈利,辩论输了也不代表其投资会亏损。

投资的成败最后都会由事实来证明,投资不是靠能言善辩取胜的,就算把全中国的投资者都辩赢了也没用。

所以很多成熟的投资者都是不屑于争辩的。

创伤与反思

投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创伤,但这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绝佳机会。

客观全面的反思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会让自己获得一次质的飞跃。

反之,如果只是在失败后懊恼后悔,臆想如果我没有这样就好了等云云,而浪费了这次自我反思的机会,那是非常可惜的。

购买力和投资

获取多少投资年复合回报率,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投资?

15%?20%?30%?100%?,以上这些绝对的数字可能都不是。

只有考虑了购买力的因素,看看投资成果的相对购买力是否增长,增长了多少,才是衡量投资回报成功与否的最终指标。

半梦半醒

投资者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清醒,要做就要做透彻。

巴菲特说:当其他人都睡着的时候,你半梦半醒并不能保护好你自己。

探求真实

乐购集团前CEO莱希说,公司战略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求真实的过程”。

这点和投资决策非常相似,一个成功的投资决策的制定过程必然也是“一个不断探求真实的过程“,而且应该是“一个严谨的不断探求真实的过程”。

杰克.韦尔奇说:“探求真实就是这样,永远不满足于假定和承诺,如饥似渴的探索真相,排除一切倾向性意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无论最终收获的是荣耀还是伤痛,无论你是否喜欢,真相都会展现在你面前。”

这分明是在说投资啊,巴菲特看到这段的时候应该在频频点头不已。

三杰

投资者挥棒的最佳时机之“三杰”:

1. 杰出的公司;

2. 杰出的管理;

3. 杰出的价格。

此时挥棒,必然造就杰出的投资回报。

投资之树

巴菲特曾用树来比喻投资,不妨引申一下:

公司好比森林中一棵正在生长的树。

投资者买入这棵树的一部分,树在不断生长,而每年新长出的那部分并没被切下分配给你,也不一定会反应到树的市价上。

但是,你拥有这棵树相应比例的那部分,却是实实在在的成长着,只要树在茁壮成长,投资终有应得回报。

特许经营权

具备特许经营权公司的特征之一:

保持道德高尚的同时依旧轻松赚钱:

不为利益去做任何违背道德的恶心之事,关爱客户,关爱渠道,关爱员工,照样轻松赚钱。

而那些不具特许经营权的公司的情况恰恰相反,即使日夜为了利益绞尽脑汁去走旁门左道,并且蒙骗客户,压榨渠道,苛刻员工,依然步履维艰。

巴菲特的最爱

巴菲特说,有极少数的公司,它们能在不追加任何额外资本的情况下,就能让净利润和物价上升保持同比例增长。

这种公司显然是巴菲特的最爱,而什么样的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这俨然是巴菲特的选股优选标准:

公司产品:1.被需要 2.不可替代 3.自由定价

垄断的幸福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

其实公司何尝不是如此,成功的公司都是相似的,都是在某种领域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

明智的投资者

中国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是底子薄,而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准几乎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准。

因此,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对着优质稀缺资源的争夺必将愈发激烈。

作为个人来说,尽早占据那些稀缺的资源,和拥有那些稀缺资源的公司股权,不失为明智之举。

王子落难

巴菲特曾经把“王子落难型”的公司,比喻为一个得了局部恶性肿瘤的人。

总结一下的话,这里需要明确的几个关键点是:

1. 这个人本身的身体十分强健;

2. 这个局部恶性肿瘤是可以被根除的;

3. 由一个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主刀。

投资的彻底性

投资的胆魄,有时候体现在做事的彻底性上。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2位数,巴菲特不仅痛斥购买长债暗藏的巨大风险,还反手发售了6000万美元利率为12.75%的25年期的公司票据。

可以说,巴菲特已经把他自己的观点,执行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微观还是宏观

彼得.蒂尔说:“企业家只有从微观入手提出自己的计划,才能从宏观的见解中获益。”


为什么雪球的文章不能超过2万字....... 只能戛然而止了


全部讨论

如果一个投资者的自信,需要用他所投资的公司的股价表现来证明。
那他就是没有自信,而是“他信”。
因为他的所谓“自信”,是建立在市场先生的评判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判断之上的。

2022-03-23 21:43

第二辑已经发布:诗有秀财证券投资系列之“公司与估值”

2022-03-20 11:36

如何战胜市场
从历史看,投资者很难长期战胜市场,那究竟投资者如何才能战胜市场?
芒格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长远来看,股票的回报率很难比发行该股票的企业的年均利润高许多......"。
再看市场是什么?所有上市公司的集合,如何战胜它?
答案呼之欲出。
你知道吗?

2022-03-18 10:43

怎么可能,这要火爆雪球雪球就要化了

2022-03-17 09:56

投资者挥棒的最佳时机之“三杰”:
1. 杰出的公司;
2. 杰出的管理;
3. 杰出的价格。
此时挥棒,必然造就杰出的投资回报。

2022-04-20 17:06

先转发,再看

2022-04-16 14:56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22-03-25 23:43

格雷厄姆有句被巴菲特非常推崇的经典的名言:
从短期看,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从长期看,市场是一个称重机。
在我个人看来,结果是对的,措辞却不是非常准确。

按您的投资逻辑,除了老茅,还有哪个公司的商业模式符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