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观点】医者难自医,老牌药企黯然退市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6喜欢:1

7月1日(上周五),同济堂(证券简称:退市济堂)发布公告,公司退市整理期已结束,公司股票将于2022年7月7日终止上市。这也意味着,这家成立二十多年的老牌药企,几经沉浮后最终还是迎来退市的结局。截至7月4日周一开盘,同济堂股票已显示停牌。

打开同济堂公司官网,企业动态最近的一条新闻停留在2020年2月20日,标题为《同济堂热心捐赠2500只KF94口罩交付茂名市人民…》,该新闻链接已无法点击浏览。企业动态下方横向滚动着同济堂的五大主营业务板块:生物制药、现代农业、投资管理、置业建设、现代物流,同样呈现无法打开的状态。

“注水”业绩

因202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济堂股票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同济堂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最近一年年度报告。上述情形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3.11条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2022年6月1日,同济堂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但实际上,同济堂出现问题的时间远早于2020年。

同济堂官网投资者互动平台,有一条2019年7月份的投资者留言,该留言所在板块为2019年投资者集体接待日留言区,即投资者依据2018年公司业绩所写留言。

2018年年报显示,同济堂营业总收入108.42亿元,同比增长10.01%;净利润5.29亿元,同比增长2.7%。然而,投资者在该留言中提出疑问,同济堂借壳上市后股价一路直跌,贵公司的业绩报表是否真实?不得不说,这则留言很好地总结了同济堂当时的真实状态。

2015年,同济堂拟借壳啤酒花谋求上市获监管层通过,2016年8月8日,同济堂正式登陆A股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借壳上市时,同济堂与啤酒花公司签订了业绩对赌协议,要求同济堂在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实现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6亿元、5.29亿元和5.61亿元。随后的三年,同济堂如约完成了对赌协议。年报显示,2016年至2018年,同济堂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亿元、5.3亿元、5.64亿元。

然而,同济堂之所以能完成对赌,全是因为明面上的数字被“注水”。

后来的监管数据显示,同济堂在2016年虚增营业收入64.42亿元,相应虚增利润总额6.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90.43%;在2017年虚增营业收入72.32亿元,虚增净利润7.01亿元,占当期披露净利润的120.65%;在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70.61亿元,虚增净利润6.08亿元,占当期披露净利润的107.61%。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对赌完成后,同济堂财报迅速变脸。

2019年,同济堂归母净利润为1.22亿元,同比下降77%;同年,同济堂多个子公司内部控制失效,资金活动、采购业务、销售业务、资产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2020年,同济堂亏损进一步增加,归母净亏损高达22.62亿元,同比下降1960%。而这两份变脸的年报,均被会计师事务所给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分为三种,按认可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段的标准无保留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作为合作关系中的乙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绝大多数审计意见均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如果已经到了“无法发表意见”,那就是财务状况已经差到了一定地步,实在无法发表意见,请投资者自行体会。

因何而起?

同济堂也并非没有辉煌过。

成立于2000年1月,同济堂是一家集连锁药店、医药物流、健康管理、连锁医院、连锁养老、健康产业园、医疗与健康IT为一体的集群企业,旗下拥有60余家分、子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到2005年底,同济堂连锁药店达3425家,居全国连锁药店第二,连锁销售收入14.5亿元,居全国第三。

风光一时的同济堂为何落地如此田地,有投资者认为,同济堂的多元化布局或是“爆雷”的导火索之一。数据显示,同济堂控股占用同济堂资金10.47亿元,而这些资金或是流向了同济堂控股的其他企业。而早在上市之前,同济堂就已将业务线拓展至健康发展、养老服务等领域,后又新增了健康产业园、健康旅行、房产置业等多元化产业集群。然而无论养老服务还是健康产业园,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大多需要长期投入和专业人才,想要成功并非易事。

除了过度扩张导致发展失衡,同济堂的人才流失和员工不合理占比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同济堂的员工占比如图1所示,主要员工为生产人员(34%)和行政人员(31%),二者合计占比超过65%。对比同属医药流通行业的上市药企老百姓,80%以上均为销售人员,同济堂的销售员工占比仅为2.8%。

图1:同济堂员工专业构成(截至2020.12.31)

图2:老百姓员工专业构成(截至2020.12.31)

不到3%的销售人员,还要供养超过31%的行政人员开支,不难想象同济堂的营收压力之大。根据Wind资讯,2019年同济堂人均创收为469万元,到了2020年快速下降至109万元,同比下降77%。

不过实际上,截至2019年底,同济堂的员工构成还较为正常,采购仓储330人,销售278人,合计占比63%,符合一家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员构成模式。但到了2020年,采购仓储人数直接减少为0,销售人数也仅剩23人,减少了255人;与之相对应,公司行政人员却从2019年的50人增加至258人,一年内增加了208人。巨大的人员流动,尤其是采购和销售人员的急剧减少,既会加剧公司的财务危机,更让公司面临正常运营的压力。

小结

一家全国前三的医药流通企业,从上市到退市,从财报“注水”到无序扩张,再到人才流失,这既是同济堂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时也是同济堂走向衰落的结果。导致企业退市的原因肯定不止前述一两个,更多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日复一日的成长发展,积攒起来决定了最终的走向。

同济堂官网互动平台中,有一份2021年6月份的投资者留言,彼时同济堂已被上交所做出终止其股票上市的决定。该投资者问的是“中小股东如何才能有效地与上市公司咨询交流”,或许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问,如何才能保证中小上市公司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披露?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的我全都要

全部讨论

成立于2000年1月,
同济堂是一家集连锁药店、医药物流、健康管理、连锁医院、连锁养老、健康产业园、医疗与健康IT为一体的集群企业,
旗下拥有60余家分、子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
到2005年底,同济堂连锁药店达3425家,
居全国连锁药店第二,
连锁销售收入14.5亿元,居全国第三
$同济堂1(NQ400150)$
$退市济堂(SH60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