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产业链前瞻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叠加态及纠缠效应,在经典通信辅助下,进行量子态信息传输或密钥分发,具有无法被窃听的信息安全性保证。

量子通信的主要应用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抗量子密码、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量子秘密共享和量子密集编码等方向。

目标方面,量子通信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

具体的发展路线包括:利用光纤构建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链接邻近两个城市的城域网络、以及利用卫星平台中转,链接遥远区域之间的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通信重点发展方向及现状

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抗量子密码、量子隐形传态。

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已经初步实用化的应用方向,应用和产业探索正逐步展开;

抗量子密码(PQC)产业化正在加速;量子隐形传态(QT)研究局限在各种平台和环境条件下的实验探索,距离实用化仍有距离。

量子密钥分发(QKD)

量子密钥分发(QKD)应用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性,通过特定协议在通信双方之间共享密钥,确保任何企图窃取传送中的密钥都会被合法用户所发现。

窃听者如果要窃听量子密码,必须进行相应的测量,而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不可克隆性,一旦测量必定会对量子系统造成影响,从而改变量子系统的状态。

量子通信领域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初步实用化,多种协议类型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在国内外已经实现商用,但商用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性能仍有明显瓶颈。

例如,单跨段现网光纤传输距离通常在数十km范围,密钥成码率通常为数kbps至数十kbps量级。

进一步提升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传输距离和密钥成码率,对于远距离传输、组网和高带宽加密业务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实用化水平,破解应用推广与产业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量子信息网络目前主要处于基础研究与实验探索阶段,关键技术与使能组件仍有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实用化前景尚不明确,但其实现量子计算机互联组网,指数级提升量子信息处理能力的应用潜力较大。

已成为欧美国家布局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欧美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等,通过合作项目、组网实验和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快推动技术试验与测试验证。

陆地部分:QKD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美国:纽约大学量子信息物理学中心(CQIP)和量子安全网络技术公司Qunnect合作,使用Qunnect的量子安全网络技术,通过纽约市的标准电信光纤发送量子信息,成功测试了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和纽约大学曼哈顿校区之间10英里(16公里)量子网络链路。

在10英里的光纤中,Qunnect和CQIP实现了以每秒15000对的速度传输高度纠缠的量子比特通过光缆,测试过程中链路正常运行时间达到99%。

此次实验打开了纽约都市区的金融服务、关键基础设施和电信公司试点量子网络技术的大门。

中国:由国科量子建设和运营的长三角区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建设成果于2023年6月在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正式发布。

长三角量子网络线路总里程约2860公里,形成了以合肥、上海为核心节点,链接南京、杭州、无锡、金华、芜湖等城市的环网,通过量子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及量子卫星调度系统,为星地一体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全方位保障。

太空部分:卫星通信建设

美国:QuSecure推出首个具有量子弹性的实时端到端卫星加密通信链路,这一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卫星数据传输首次采用PQC来抵御经典和量子解密攻击,以保护卫星数据通信的安全性。

QuSecure的量子弹性加密通信链路可以使任何联邦政府和商业组织都能够通过太空进行实时、安全、经典和量子安全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在星链网络上的安全卫星通信测试中,QuSecure成功地将量子弹性数据从Quark服务器通过科罗拉多州Rearden Logic的实验室发送到星链终端。

然后通过上行链路将信号发送到Starlink卫星,再通过下行链路传回地球。所有这些通信均受到QuSecure的量子安全层(Quantum Secure Layer,QSL)的保护,通过PQC网络安全保护传输中的所有数据。

美国纳米卫星服务提供商Sky and Space(SAS)宣布与CyberProtonic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CyberProtonics将为SAS公司的纳米卫星和地面终端机群嵌入PQC技术,为2024年初的发射做准备。这一合作将确保卫星通信的安全性,为未来的卫星网络提供了更强的数据保护。

中国: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与国家航天科学中心合作研制一颗中高地球轨道卫星。

未来,高轨卫星与近地轨道卫星相结合,将构建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将有3-5颗专注于QKD的小卫星,产生纠缠粒子用作量子密钥,且质量在100公斤以下。

低地球轨道卫星将提供城市之间的联系,而更高轨道的卫星将允许创建一个全球性、全天的量子通信网络。该网络将使用量子力学的元素来加密和安全传输信息。

中国还一直在为该网络建设地面站,目前,已经实现了“墨子号”卫星与北京、济南、威海、丽江和漠河等城市之间的量子通信演示。

抗量子密码(PQC)

抗量子密码(Post Quantum Cryptography,简称PQC),也称后量子密码,是能够抵抗量子计算对公钥密码算法攻击的新一代密码算法,旨在研究密码算法在量子环境下的安全性,并设计在经典和量子环境下均具有安全性的密码系统。

PQC技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涉及多种密码学原理和数学结构,包括基于格的密码学、多项式环的问题、哈希函数的设计等。

通过这些数学方法,PQC技术可以实现安全的加密和签名操作,从而保护敏感信息免受“先存储,后解密”的威胁。

欧美在PQC产业化方面加快推进。2022年5月,拜登政府发布行政令116,提出在2035年前,由国家安全局(NSA)和NIST负责及时完成美国国家信息系统的PQC升级迁移。

2023年7月,美国电信公司沃达丰与Sandbox AQ合作,为智能手机测试基于量子安全的虚拟私人网络(VPN)。

2023年11月,LTIMindtree公司在伦敦启动了量子安全虚拟专用网(VPN)链接。

该量子安全VPN由LTIMindtree、Quantum Xchange、Fortinet合作实现,使用基于量子的密钥生成和带外密钥传输,并由PQC算法提供安全保护,以增强加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我国在PQC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根据人民日报报道,2024年4月,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成功装备国内首个PQC“抗量子攻击护盾”——PQC混合加密方法。

这将使“本源悟空”更好抵御其他量子计算机的攻击,确保运行数据安全。

量子隐形传态(QT)

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简称QT)基于通信双方的光子纠缠对分发(信道建立)、贝尔态测量(信息调制)和幺正变换(信息解调)实现量子态信息直接传输,其中量子态信息解调需要借助传统通信辅助才能完成。

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量子隐形传态方式的载体是单个粒子,如单个光子或单个电子,利用其内在的微观的行为特征,如粒子的自施方向,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让量子通信传输的不再是传统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

举例来说,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A和B,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把其中一个粒子(A)和携带想要传输的量子比特的粒子(C)一起测量,C的量子比特马上消失,但是相隔遥远的粒子(B)却立刻携带上了C之前携带的量子比特。

这就是在量子纠缠的帮助下,待传输的量子态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在一个地方神秘地消失,又在另一个地方神秘地出现。

QT研究在空、天、地等平台积极开展实验探索。2017年,中科大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星地之间QT传输,低轨卫星与地面站采用上行链路实现量子态信息传输,最远传输距离达到1400公里,成为目前QT自由空间传输距离的最远记录。

结合QT等技术的量子信息网络(QIN)是未来融合发展演进的方向。QIN已成为量子通信领域科研竞争的主赛道,欧美在量子通信领域重点布局推动QIN技术研究、原型验证和组网试验等工作,近年来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量子通信产业链

中国量子通信产业链上游为元器件及核心设备,包括信号处理芯片、光纤光缆、雪崩二极管、射频器件、量子密钥分发器、量子路由器、量子交换机、量子随机发生器等。

中游为网络传输线路及系统平台,包括光纤骨干网、卫星中继、经典网络管理子系统、备份与容灾子系统、综台网络监控子系统、星子密钥分发子系统、量子网络管理子系统等。

下游消费市场,应用于军事国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能源电力、电子医疗、电信运营等领域。

量子通信产业市场空间

量子通信的应用市场可分为政府国防领域,以及民用端量子通信与安全领域。

政府国防领域量子通信商业模式:主要集中于国防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在国防领域,量子通信技术应用于高度机密的军事通信,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传输,有效防范窃听和网络攻击。

政府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主要包括国家量子骨干网、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城际量子通信网络建设等。

民用领域量子通信商业模式:主要是面向对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大客户,比如银行、电网、电信运营商等。

金融行业通过量子通信技术实现更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提高对金融交易和客户信息的保护水平。

在电网领域,量子通信可应用于保障电力系统中实时数据的安全传输,预防网络攻击和数据篡改,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通信运营商正在积极探索量子通信与安全技术的商业化途径,包括开发基于量子通信技术的加密通话产品、集成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到云服务,以及开发量子安全通信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量子通信市场稳定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425亿元增至2022年的70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3%,2023年约为805亿元。2024年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有望增至892亿元。

量子测量

量子测量定义与分类

量子精密测量旨在利用量子资源和效应,实现超越经典方法的测量精度,是原子物理、物理光学、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技术。

基本原理:外界的电磁场、温度、压力等物理量因素会改变电子、光子、声子等微观粒子的量子态,对这些变化后的量子态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外界物理量的测量。

量子测量通过对原子、离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体系及其中量子态的制备、调控和观测,实现对外界物理量变化更加准确、精细和可靠的测量与探测。

量子测量典型技术方案包括冷原子干涉、核磁/顺磁共振、金刚石色心、无自旋交换弛豫原子自旋(SERF)、量子纠缠或压缩增强探测等;

被测物理量包括频率、时间、重力场、加速度、角速度、磁场、电场、温度、物质痕量等;应用场景涉及基础科研、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定位导航、环境监测、生物医疗、资源勘测等众多行业领域。

量子测量不仅可以带来测量精度、灵敏度等关键指标的数量级提升,还可以基于微观粒子系统的独特优势,在测量可靠性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提供全新测量传感方案和应用。

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量子应用,但技术研发进展较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源自量子系统的弱点——它们对外部干扰的强烈敏感性。

量子精密测量便是利用这核心弱点,实现对外部某些物理量的测量,也是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的新兴应用定义。

量子精密测量主要技术方向

量子测量领域研究与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惯性导航、磁场测量、重力测量、目标识别和时间基准等五大方向。

各技术方向的发展成熟度有较大差异,既有原子钟、原子重力仪等已成熟商用产品,也有量子磁力计、光量子雷达和量子陀螺等处于工程化研发和应用探索阶段的样机产品,还有量子关联成像、里德堡原子天线等尚处于系统技术攻关的原型机。

量子惯性导航。角速度传感器(简称陀螺)是决定惯性导航系统性能的核心器件,广泛应用于飞行器和舰船制导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

量子陀螺较传统机电式陀螺和光电式陀螺而言,在测量精度和小型化集成前景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量子磁场测量。微弱磁场测量作为研究物质特性、探测未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在医学、地球物理、工业检测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量子磁力仪最高磁场测量灵敏度可达fT量级(10-15特斯拉)。高灵敏度量子磁力仪主要有光泵磁力仪和原子SERF磁力仪、相干布居囚禁(CPT)磁力计等。

量子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反映物质分布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高精度重力加速度测量可以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地震研究、重力勘察和惯性导航等领域。

量子目标识别。量子雷达将传统雷达与量子技术相结合,利用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通过对电磁场的微观量子态操控实现目标检测和成像,具有提高灵敏度,突破分辨率极限,增强抗干扰能力等优势。

量子时间基准。量子时间基准利用原子能级跃迁谱线的稳定频率作为参考,通过频率综合和反馈电路来锁定晶体振荡器的频率,从而得到准确而稳定的频率输出。

量子测量产业链

量子测量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系统研发所需的基础材料、元器件和支撑系统提供商。基础材料包括高纯度同位素材料、金刚石、性气体等;

元器件主要包括激光器、原子气室、光学系统元器件、电子元器件、线缆等;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磁屏蔽、真空、低温、隔振等环境保障;量子测量上游厂商在欧美集中度较高。

目前量子测量技术路线多元,所需上游材料、器件差异性大,给上游整合和优化带来挑战。

量子测量产业链中游包含各种技术方向的系统设备提供商。目前可以商用的量子测量设备产品包括量子时钟、量子重力仪、量子磁力计及其衍生产品、光量子雷达等。

冷原子钟多用于计量、授时、基础科研等场景,同时其设备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产业化程度较低。热原子钟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卫星导航等领域,成熟度和商业化成熟度最高。

分子钟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量子时钟,利用惰性气体的振动谱特性,有望实现千秒稳10-1~10-13量级,纯电学元件驱动,无需光学器件和恒温加热系统,对磁场不敏感,易实现芯片化,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量子重力仪目前已实现集成化、可移动、自动化控制,未来还需要实现小型化和降低成本。

量子磁力计近年来发展迅速,也随之衍生出一系列新型测量传感设备,如脑磁图仪、心磁图仪、量子扫描显微镜、量子电流互感器等,商业化成熟度方面正在快速提升。

量子雷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单光子探测的光量子雷达,另一种是基于量子纠缠、压缩等原理的量子干涉雷达、量子照明雷达和量子增强雷达。前者已经实现商用,后者仍处于原理验证阶段。

光量子雷达在环境监测、道路交通、气象测绘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市场驱动力较大。其他量子测量产品如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和原子天线等,在国防军工等领域有重要战略价值,但是产品成熟度还有待提升。

量子测量产业下游涉及基础科研、国防军工、生物医疗、能源开发、工业制造、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

当前量子测量技术产品已经成为传统传感测量领域的有效补充和增强技术方案,未来随着样机产品性能指标、工程化水平和体积成本的进一步优化,有望成为超越现有传感测量手段的下一代技术方案演进方向。

量子测量发展瓶颈

大多数量子测量技术仍主要处于实验室研发和原型机攻关阶段,如何走出实验室,在工程化应用场景中实现落地样机整体能力指标如何满足实际场景中全方位应用需求,仍是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展协同推动并突破的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量子测量市场规模

全球量子精密市场规模预计从2019年的11.2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25.27亿美元,市场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7.97%。

国内相关公司

国盾量子

国盾量子成立于2009年,公司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业务,同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3年公司量子计算业务收入为4478.25万元,收入占比28.69%。公司募投项目“量子计算原型机及云平台研发”顺利结项,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集成和云服务等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司在导入前沿成果基础上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核心组件稀释制冷机的运行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室温操控系统已可操控千比特以上大规模量子芯片。

2023年,公司完成了1套2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和2台稀释制冷机的交付;面向社会开放了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自研的“祖冲之二号”同等规模176比特量子计算机,支持用户远程进行量子计算实验和开发;

协助中电信量子集团“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和中国电信“天翼云”超算平台进行对接,构建“超算-量子计算”混合计算架构体系。

2023年公司量子通信业务收入5374.81万元,营收占比34.49%。公司量子通信核心组网产品—量子密钥分发(QKD)设备进一步朝着高速率、远距离、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小型化时间相位QKD样机正在进行产品级测试验证;

公司研制的新一代量子卫星地面站产品成功与“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对接,并完成了3例交付;公司持续完善“量子安全服务平台”产品,并自主研发了“国盾密邮”、“国盾密语耳机”等创新应用产品。

公司新一代密钥系统交换密码机、偏振编码QKD2款核心产品通过了商密认证/检测,密钥系统交换密码机、密钥分发网络管理系统、物理噪声源芯片3款产品通过了认证后的监督审查。

合肥量子城域网(一期)完成了项目验收和两网融合改造,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为合肥市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持续提供量子密钥保护,已成为城市级量子通信基础设施标杆项目;

公司及参股企业浙江国盾电力进一步开展电力领域“量子+5G”应用示范,浙江省首座“量子+变电站”已在绍兴投入运营。

神州信息

公司拥有全面的金融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谱系,形成包括核心应用、云计算、数据智能、智能银行、开放金融、移动互联、信贷、风险管理在内的八大产品族以及从咨询、实施到运维的全面服务,为银行客户的金融科技需求提供全面支撑。

相关产品连续多年在IDC、赛迪研究院等专业第三方市场统计中排名第一。

作为全球量子通信关键参与者之一,公司是较早参与我国量子通信技术验证和应用推广的企业。

早期参与了我国在全球领先构建的“星地一体化”量子通信广域网络建设,随后陆续承建了“京沪干线”“武合干线”“沪合干线”“汉广干线”“粤港澳湾区”等多条国家骨干网,贵州省网和北、上、广、深等十余城域网,助力完善量子应用相关配套设施。

同时携手国盾量子等成立子公司“神州国信”,探索产品研发及行业应用,自主研发数据加密传输、终端安全接入、安全即时通信、保密视频会议、安全数据加密等典型解决方案。

推出了“量子增强安全服务平台”“量子VPN身份认证平台”等多款产品,助推量子保密通信与传统安全类设备或用户业务应用的结合,解决金融、政务、互联网等国家关键领域的信息传输安全问题。

金融行业,服务了银监会、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等金融机构20多家,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简称RCPMIS)的量子应用示范项目”为金融广泛应用提供示范。

2019年市场先行推出的量子加密即时通讯工具“量信通”,助力C端人群使用量子通信。

亨通光电

公司专注于在通信和能源两大领域为客户创造价值,拥有从新一代绿色光棒-光纤-光缆-光网络-数据中心全价值光通信产业链,及光纤传感、5G等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跻身全球光纤通信行业前3强。

与安徽问天量子共同投资设立亨通问天量子,负责量子保密通信研究与应用,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量子光电子学与弥聚子论实验室。

上海2023MWC大会上,公司推出“5G+量子”系列创新成果,包括极低时延的加密通道、“TAN+量子”高可靠高安全广域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低空自由空间光通信连接稳定性解决方案。

已形成了量子保密通信QKD、量子密钥云应用管理平台、加密软硬件终端的产品体系。

量子通信产品矩阵:极低时延的加密通道:基于量子密钥云平台基础上,开发符合商密标准的量子5G加密终端,成功在5G高速网络上建立了极低时延的加密通道。

该产品已在北京亦庄的联通车联网示范基地完成行业内首个应用验证,加密时延、加密速率、加密多通道特性等性能指标优异,满足远程驾驶、自动驾驶等多个场景的需求。

“TAN+量子”高可靠高安全广域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TAN量子加密交换机,通过内部量子加密模块对TAN协议帧进行并行处理,完成微秒级超低时延的端到端加密。

“TAN+量子”产品,可为电力、能源、钢铁等对网络时延和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提供领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低空自由空间光通信连接稳定性解决方案:利用无人机量子纠缠分发系统验证和解决了自由空间光通信的连接稳定性问题。

该解决方案已在中国联通研究院和北京联通机动局完成了行业内首个应急领域5G移动回传应用验证。该项技术已作为新国际标准成功获批立项。

光迅科技

公司是中国最大光通信器件供货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有能力对光电子器件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研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光电子器件行业最具影响的实体之一。

公司全资控股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武汉光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光迅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光迅美国有限公司、光迅欧洲有限责任公司、光迅丹麦有限公司、泛太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为光电子器件、模块和子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电信光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可分为传输类产品、接入类产品和数据中心类产品。

2022Q2~2023Q1公司在全球光器件行业排名保持第四,公司有多种类型激光器和探测器芯片以及SiP芯片平台,激光器类有FP、DFB、EML、VCSEL芯片,探测器类有PD芯片、APD芯片,公司的光芯片产品可以为直接调制和相干调制方案提供支持。

当前公司的量子芯片研发成功,已收到多家客户订单,预计随着400G骨干网的建设,以及量子通信普及度的逐步提升,公司作为行业领先企业,有望在AI+量子时代实现营收及利润双增。

本源量子

国内量子计算龙头企业,布局兼具超导量子与硅量子技术。本源量子2017年成立于合肥市高新区,团队技术起源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

2021年9月发布未来五年量子计算技术规划路线图,规划至2025年将实现1024量子比特;2022年1月宣布自主建设的两大实验室正式启用,并将覆盖从量子芯片到量子计算整机软硬件的全栈式开发。

本源量子是中国首家可交付量子计算机工程机的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同时开展超导量子计算与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工程化的团队。

本源量子已先后推出了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夸父KF C6-100、24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夸父KF C24-100、64比特超导量子芯片KF C64-200、72比特超导量子芯片KF C72-300,以及第二代硅基自旋二比特量子芯片玄微XW S2-200。

其中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夸父KF C72-300)于24年1月6日上线,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

到4月8日,“本源悟空”先后被117个国家(地区)用户访问超534万次,并成功完成16.8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

中电信量子集团

中电信量子集团于2023年5月在安徽合肥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设立的子公司。

在量子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中国电信主导编写了5项量子通信行业标准,具备量子密钥和国密算法的量子加密核心能力。

在量子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合肥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推出量子密话密信产品,在网用户突破百万;

研制的量子加密对讲已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使用;发布“DICT+量子”全场景能力体系以及通话+量子、网+量子、云+量子、平台+量子等一系列应用产品。

在推动量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与合肥市政府于2021年、2022年、2023年联合举办量子产业大会,已成为行业标志性、专业性的年度盛会;

中电信量子集团作为中国电信的主要载体,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成立“量子信息应用合作生态联盟”;

以“量子科技点量未来”为主题,开展2023量子科技中国行,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成功举办12站,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量子科技产品,协同量子行业顶尖专家教授开展量子科普知识讲座,线下参会人员累计达3万余人,线上覆盖超30万人。

华翊量子

2022年成立,公司研发的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国际领先的离子阱架构。

2023年,公司完成了数亿元的战略轮融资;发布了规模达37量子比特的第一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商业化原型机HYQ-A37,其相关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公司的HYQ-A37于5月完成了迭代,维持包含92个镱-171离子的一维离子晶体长达数小时不发生雾化,为之后大规模离子阱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量旋科技

2018年成立,已完成集成超导量子芯片、射频测控系统、稀释制冷机、量子云平台、量子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在内的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年,量旋科技的国际市场版图扩展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的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产品交付至印尼万隆理工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进入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市场;向中东科研机构交付超导量子计算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