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字货币产业链前瞻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2回复:0喜欢:8


数字人民币 App 全面上线,释放强烈信号

据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披露,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已经于2022年1月4日上架各大安卓应用商店和苹果AppStore。

根据官方介绍,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是中国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面向个人用户开展试点的官方服务平台,提供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的开通与管理、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与流通服务。

我们认为,此举释放强烈信号,央行数字人民币(货币)已经从局部试点步入全面试点,规模化应用推广近在咫尺,2022年冬奥会或是重要展示场景。

近期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领域催化不断,针对央行在2021年末发布的“二维码新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

我们已在解读中重点指出:理性看待二维码强监管的同时,须重点关注隐藏主线数字货币,相关解读如下:

明面主线:

结合静态收款码限制和个人/经营性收款隔离两条要点,判断数量众多的个人经营者、SMB 小商户或采取两个方式继续展业:

第一种是转而使用带支付功能的商户二维码(微信、支付宝及聚合支付厂商自然引导);

第二种是部署更正规的、连接数据服务的收款机具,如智能 POS 机——后者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金融机具厂商的产品迭代、放量。

隐藏主线:条码支付遭遇强监管,数字货币这一新兴支付工具将继续受益政策顺风。

如果考虑中央监管对于区分个人码和商户码的诉求,则不应忽视条码支付监管和数字货币推广间的内在联系。

判断数字货币产业链的机遇依旧乐观——除了下游机具厂商,中游银行 IT 厂商也是重要参与者。将前期二维码的严监管与当下数字人民币的重大进展结合来看,不难发现监管层做强法定数字货币体系、重构移动支付格局的决心。

我们将针对新上线的数字人民币 APP 四大亮点,做进一步开展开解读。

亮点一:七大银行+两大支付商,格局刚刚好。亮点二:多场景应用如期落地,运营空间可期。亮点三:硬件钱包不容忽视,关注软硬件互联。亮点四:10地试点之外,明确冬奥会是重要节点。

七大银行+两大支付商,格局刚刚好

此前我们已经明确指出央行坚决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背后,重构移动支付体系是核心诉求。此次公布的试点版App 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从运营主体来看,合计 9 家运营主体包括 7 家银行和 2家移动三方支付厂商。

六大国有行已有预期,新增零售巨头招行

2021年伊始,六大国有银行就已经开始在各自网点中推广数字人民币(数字货币)钱包。在国有银行营业网点中,客户只需要提出申请,便可以申请白名单,在央行数字人民币 APP 中以设立银行子钱包方式参与测试。

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的基本职能,考虑“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原则,央行并不具备参与数字人民币相关商业竞争的立场,判断其角色将限于“发行人”和“裁判”,负责数字人民币发行以及整个数字货币体系的制度监管。

基于这一考量,由央行独自运营大一统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并不合理,因为这必然会直接冲击各家银行的客户、流量体系。

在“裁判”之下,聚焦“选手”层面,目前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正是负责数字人民币钱包商业运营的合适主体。

传统纸币模式下,央行较难洞悉纸币在下游的真实流转状态,但依靠数字人民币的可追踪性,央行并不需要直接参与数字人民币钱包的运营,而是通过借助银行系数字人民币子钱包来洞悉货币流转。

当前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银行,加上零售银行巨头招商银行,恰好能最大程度地协作履行这一职能,帮助央行协调流转并主导货币体系。

格局趋于平衡,A & T 巨头辅助创新:

从参与主体来看,网商银行(支付宝)和微众银行(微信支付)同样位列其中,判断借由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参与,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监管也将更为富成效。

过去 10 年间,随着支付宝横空出世,支付领域的主导权始终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互联网厂商掌握,但随着数字人民币的落地,银行系有望重回主导地位。

在二元架构中,商业银行将是货币分发的核心商业主体,银行侧不仅有望直接通过用户数字钱包吸储并开展互联网金融场景业务,同时还将大概率参与到各类零售高频场景的运营中去,这也符合央行层面对于中心监管的数据诉求。

综合来看,未来 C 端小额高频零售市场将由银行系(央行代理)主导,而其他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方也将接入其中,承担推广和协同创新智能。

格局再平衡的时间轴及逻辑如下:

第一阶段:传统卡支付时代,2005年之前。第二阶段:支付宝破局时代,2005-2012年;第三阶段:移动支付两强(支付宝/微信支付)时代,2012–2017年;第四阶段:“断直连”时代,2017–2020年;第五阶段:数字人民币时代,2020年(试点)至今.

多场景应用如期落地,运营空间可期

此外,数字人民币 App 在红包服务和应用互联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后期应用生态扩容可期,或将催生新的运营市场。

市场对于数字人民币产业链的一个核心疑问是:可进行大规模商业推广、获利的环节何在,我们认为,答案就是生态运营。

早在 2020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首次联手滴滴探索智慧交通场景的动态就赚足眼球(彼时滴滴尚未深陷数据安全风波)。

市场将此视为数字货币应用细分场景拓展的标志,预期单车出行、餐饮购物、视频直播等均是潜在场景。

而此次数字人民币 App(试点版)中,注册登陆后 App 会主动询问是否允许联接其他应用 App(场景),涉及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多款 App,这恰好印证了 C 端运营逻辑。

理论上讲,数字人民币定位 M0,未来将依托官方 APP 及其他支付工具,对小额高频零售场景进行全面渗透(当前由支付宝腾讯支付两强掌控)。

鉴于数字人民币的性能优势及法币属性(叠加政策推动),判断其对两大支付巨头的现有场景均有较大渗透可能,各类场景均有望迎来重塑。

根据艾瑞咨询对于支付宝七维度场景的细分拆解,判断 DCEP 后续还将持续拓展其他场景,实现全场景覆盖。场景的边界决定生态的空间,而生态的空间也决定了业务的空间、模式。

判断这一领域将有可能是极具价值量的产业环节。考虑到国有大行的主导性,以及其下辖 IT 人员的规模限制,我们认为银行系下的两类主体很可能辅助参与各类场景运营,共同分享变革红利。

发展领先的银行科技系子公司,如建信金科等;潜在合作受益的银行IT厂商,如天阳科技长亮科技高伟达神州信息京北方等。

硬件钱包不容忽视,关注软硬件互联

App 中,硬件及相应 NFC 使用引导(如“贴一贴”、“碰一碰”)等突出了硬件钱包的作用,判断未来下游硬件机具也将受到景气传导,构建软硬件一体化支付生态。

提及硬件支付,不妨先厘清软钱包和硬钱包概念:在 2021 年 7 月公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存在明确定义。

第 3 点:“按照载体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

软钱包基于移动支付 APP、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接口(API)等为用户提供服务。

硬钱包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依托 IC 卡、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软硬钱包结合可以丰富钱包生态体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综合来看,软钱包和硬钱包均是数字人民币的重要载体。

软钱包:考虑各类场景下流量运营的可能性,软钱包无疑更具备想象空间。基于七大银行的运营机构身份,我们判断符合资质的头部银行 IT 厂商将最大程度受益。

尤其与国有大行深度合作的头部厂商具有相对优势,不仅能在系统接口改造中占得先机(第一批次),而且还有望借助国有大行切入数字钱包的场景流量运营。

硬钱包:另一方面,硬钱包的存在也必不可少,尽管当前来看功能相对单一,但考虑到未来巨大的体量基础,改造、渗透空间不容忽视。

具体而言,硬钱包存在的基础来自两方面,

一是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不倾向于使用电子软钱包及其复杂的拓展功能)、二是 IoT 大趋势带来的终端扩容(可穿戴等新设备的便捷使用体验)。

硬钱包相关的安全/通讯芯片龙头厂商、IC 卡头部厂商、对应的 POS/ATM 龙头厂商均将有 不同程度受益。

从支付模式上来说,当前的卡支付和码支付均采用国际通行的“发卡/码方-清算机构-收款账户开户方-商户”的模式,而数字人民币将导致支付基本格局变为:“DCEP-收单机构-分发机构-央行”的模式。

收单对象从“用户”变为“数字货币”,价值略有压缩:对于支付机构的收单下游而言,过去的收单机构能在用户交易的过程中同时获取用户的信息及银行账户交易记录;

在 DCEP 到来后,为满足其匿名特性,收单机构直接获取 DCEP 交易请求,因此无法再获取用户信息,产业价值或将受到一定压缩。

但整体来看,新格局并未颠覆支付行业经营模式,而是新增支付终端具备升级需求及软件兼容需求。

支付企业自身需要适配 DCEP 账户模块以满足数字货币流通要求,同时支付系统需设置运营商接口,将在软硬件基础设施层面产生升级改造需求。

判断智能POS机和ATM作为主要的支付终端(商户角度),改造需求首当其冲,前者的主要受益厂商是优博讯、新大陆、新国都拉卡拉广电运通

10地试点之外,明确冬奥会是重要节点,过去半年间,数字人民币的落地节奏受到不少质疑,“雷声大雨点小”之说不绝于耳。

但是随着本次数字人民币官方试点版 App 面对公众正式首发,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全面落地的先决条件已经成熟。

下一阶段将走向规模化应用,判断2022年初加速推进的趋势不可逆,冬奥会或是重要(展示)时间点(App 中有明确规划)。

从数字人民币积淀五年,在后疫情时代已经呼之欲出,结合当前App的推出现状,预计2022年2月冬奥会前后将是落地成熟期。

回顾时间轴,数字人民币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超过 5 年:2014/15年是理论探讨和框架建立;2016年开始,相关数字货币专利技术就已经开始陆续就位;2019年至今则是加速落地的阶段。

2021年,在后疫情时代,数字人民币多地试点进一步加速:2 月期间深圳、北京、成都、苏州等市开启红包试点;3 月大连市首单数字人民币 B2B 支付落地;2021年 3 月后国有行网点持续宣传数字人民币账户开立、试点扩充至 10 地。2022年1月,数字人民币 App 试点版正式推出。

结合此前披露的《白皮书》数据,截至2022年中(初步落地期),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 132万个、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进展超出市场预期。

尽管从平均数据的角度看,数字人民币活跃度仍待提升(约3笔/钱包;500元/笔),但趋势已经明确,下阶段试点将进一步加速。

展望近期关键催化,重点关注冬奥会项目。

官方曾提及的几个试点项目中,冬奥会场景内测项目尤其值得关注,预计适配大型体育赛事的诸多应用场景如酒店、超市、餐饮、区域交通等大概率都在探索之列。2022年 2 月为冬奥会试点项目的展示时间,届时或将有更为成熟的数字人民币生态展示。

我国数字货币的探索历程,数字人民币:央行主导,以算法加密为基础的数字化现金

数字人民币定义: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

由运营商参与运营,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即M0的一部分由数字货币构成。

兼具实物与电子支付优势,多特点体现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

数字货币的设计特点: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可以采用可变面额设计,以 加密串形式实现价值转移。不计付利息。定位M0,与同属实物人民币的M0 一致,不计付利息。

低成本。央行不向指定运营机构收取兑换流通服务 费用,运营机构也不得向C端收取兑出、兑回数字人民 币服务费。

支付即结算。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松耦合,基于 钱包进行资金转移,可以实现支付即结算。

为最早积极投入研发数字货币的主权国家中央银行之一

2014年,央行及其下属组织的成员陆续开始了关于数字货币的研究,2017年初央行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

2019年8月,穆长春副司长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呼之欲出”了。同年12月,央行宣布将与四大行合作完成数字人民币试点阶段。

运行架构:“一币,两库,三中心”

一种币指由央行背书并发行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两库为数字货币银行库和数字货币发行库。三中心的具体结构为:登记中心,认证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央行数字货币能为移动支付场景提供更多选择,助力普惠金融

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能给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根据益普索报告显示,移动支付MAU已达10亿,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达95%,。

在移动支付领域,互联网巨头市场份额占比高达90%,在移动支付市场饱和请胯下,央行数字人民币的推出或许能给移动支付带来更多元的 生态环境。

央行推人民币的意义——维护国家货币主权与法币地位

各类加密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大量加密货币均为非金融机构创立、区块链上发行与交易、具备独立交易价格。

截至2021年7月底,全球已有超过1万种加密货币的流通。同时根据Crypto.com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指出估计全球加密货币用户总数已达到1.06亿。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对比海外货币的优势和技术储备丰富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专利储备同样处于领先地位。自2016年3月份,央行印制科学研究所最早申请法定数字货币相关专利以来,至2021年6 月,央行3家主要机构共申请专利210项。

从中央到地方推出多项政策支持,推动数字人民币加速发展

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数字货币加速发展。数字货币对于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有效阻止美国的金融遏制,创造出一个数字货币的全新赛道, 实现超越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数字货币持续发展。

全球数字货币的迭代与演进,货币形态和信用演进的不断创新,未来将进入数字资产时代

货币形态演进:经历了商品货币、贵金属货币、代币货币、信用货币的阶段后,目前处于信用货币与电子货币的过渡区。

支付形态的 演化、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提升了货币在流通和交易环节的安全性并降低了纸币在各个环节的成本,因此各国央行 以及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研究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形态和方向。

非现金支付模式使得货币流通更多转向非银行支付提供商和金融科技公司

随着现金货币逐步被非现金模式取代,现金和信用流通更多转向了非银行支 付提供商和金融科技公司。自2014年以来,无现金支付急剧增加,尤其是 在新兴经济体中。2014-2018年间,中国的无现金支付规模增长了5倍以上。

根据四个关键属性对全球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定义

国际清算银行(BIS)于2018年提出了“货币之花”的概念,对数字货币四个关键属性定义:发行人、货币形态、可获取性、实现技术。

在“货币之花”的中心区域是央行数字货币范畴,发行人是央行,货币形态可以是传统账户的数字(基于账户型),也可以是基于名下的 一串由特定密码学与共识算法验证的数字(基于价值或基于代币型)。

全球86%主权国家央行正在积极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

各国相关法律基础配套也在逐步完善。2020年,全球26%的央行已经配备 数字货币相关配套法律,但仍有48%全球央行对于数字货币相关法律具体细节仍正在制定(未确定),比2017年这一比例所上升。

全球各国央行对数字探索主要包含5种动因

各国央行开展CBDC相关研发工作主要动因包括:维护金融 稳定、协助货币政策实施、提高国内以及跨境支付效率和 支付安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

各国央行的数字货币探索情况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央行致力于研发零售型 CBDC,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管理部门推出了 批发型CBDC研究项目。

Sand Dollar——对零售数字货币的初探索

为了避免潜在的金融不稳定问题(例如银行挤兑),Sand Dollar将不支付任何利息。作为一种预防措施,相关基础设施 将通过实时合并交易来监测单个银行的流动性。

如果具有系统 重要性的支付系统(包括ACH、RTGS和所有相关的Sand Dollar基础设施)发生中断,巴哈马央行将部署断路器。

Stella——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对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探索

Stella项目共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将分布式账本技术用于处理大额支付;第二阶段是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中测试证券结算;

第三阶段是运用分布式账本相关 技术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第四阶段侧重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环境中测试结算资产(如央行数字货币)的保密性和可核查性。

新加坡Ubin——分布式账本用于清算结算交易场景的应用

Ubin项目最初是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新加坡银行协会(ABS)与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旨在研究分布式账本技 术于清算结算交易场景的应用,以实现跨不同区块链平台结算代币化资产。

Libra(Dime)——目标为创造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Libra采用混合架构技术,“底层中心化+结算区块链”架构。Libra白皮书中特别强调了三项技术,用以区分Libra和其他区块链:设 计和使用Move编程语言;使用拜占庭容错 (BFT) 共识机制;采用和迭代改善已广泛采用的区块链数据结构。

全球虚拟货币价格逐步走高,各国对数字资产接受度逐步提高

多数发达国家认可BTC/ETH价值,限制BTC多为发展中经济体。根据Coin Dance统计,全球257个经济体中,132个已经认可比特币的发 行。

在未对比特币进行合法定义的国家,超过70%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均认定BTC合法,仅卡塔尔采取限制。

虚拟货币、Libra难以撼动国家主权货币地位,对全球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具有推动作用

比特币协议限定了供给总量,因此使得其具有类似于“黄金”的保值、抗通胀、抗风险属性。但需注意的是,加密货币虽有上述优势,但有人认 为其“去中心化”属性存在监管风险;

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币值不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网络可实现的每秒交易笔数远低于日 常生活所需;同时,比特币算力逐步被几大矿池垄断,因此其“去中心化”属性在部分投资者看来已名不符实。

数字人民币在生活场景的渗透和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步提升,数字人民币能有效降本增效

数字经济规模飞速发展,纸币替代能够降本增效。一方面,在数字经济 维持高速增长的时代,在ICT技术演进的新应用场景的带动下,为传统 企业注入新发展活力。

根据信通院统计,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 将达到78.88万亿元,占国内GDP比重将达到55.34%。

另一方面,随着 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兴技术的发展将有效推动货币电子化的进程,纸币 的替代周期同样能够带来降本增效的优势。

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形态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货 币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数字化作为一种生产力的驱 动因素,也在推动着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 也在推动货币形态的发展。

减少对纸币的依赖,控制纸质货币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从纸币的发型到流通到销毁环节,主要经历5大环节:发行—投放—流通—回笼—销毁。

数字人民币将进一步抬高移动支付天花板

数字人民币将代替纸币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天花板。随着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完成部分对纸币的替代,移动支付市场将会持续放大, 国内移动支付天花板将会被抬升。

数字人民币采用双离线支付,可信硬件为主要推广方式,从目前的信息可知,数字人民币支持面对面双离线支付模式。双离线支付成立的四种方式:实名信用卡、DigiCash、可信硬件、闪电网络。

数字人民币支付会带来智能POS机改造需求

POS机改造需求缺口逐步变大。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联网POS机出货达到3833万台。智能POS机出货率达到 736.56万台,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会对两种类型POS机进行大规模改造。

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微信钱包的区别

数字人民币是和人民币具备等价法定效力的货币,目的是替代M0,与微信钱包、支付宝不存在竞争关系。

基于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的“二元架构”,聚焦未来七大应用场景,在“央行-银行”侧,三大应用方向主要是中央监管、宏观调控、人民币国际化。

基于多应用场景,数字人民币产业链产业厂商众多,在“银行-公众”侧,四大应用场景主要根据下游使用者分为C端、B端、G端和跨境支付场景。

银行与三方支付共同参与,构建数字人民币流通体系。

鉴于央行采取不参与市场经营和技术中立态度,数字人民币的流通侧将由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两大阵营共同主导,三方机构负责提供流动性。

数字货币的钱包的最新应用情况,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上,数字人民币钱包展示了多种形态。

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不断延伸,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截至2021年10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未来趋势:继续丰富场景、推动立法保证、科技创造生态

科技创造生态:数字人民币借助5G网络、物联网等技术探索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新场景,创造更广泛的账户体系、更低交易摩擦和更安全的交 易途径,将衍生出更多的生态场景。

投资逻辑:把握安全认证、银行IT和支付领域三大主线,从产业链视角来看,数字人民币将带来多领域投资机会,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推广将带来多领域投资机会,我们根据产业链布局来进行分层测算。

央行加密端:多为自研,关注数字加密和安全认证厂商,认证体系是数字货币系统的关键基础建设,决定体系安全性。数字货币的 本质是加密字符串,认证和密码体系是关键基础设施。

银行分发侧:银行系统的改造需求,以清算和支付系统为主

商业银行从原先以纸钞为主、数字系统为辅(以记账作用为主)的M0系统,转变为交易全程数字化:

面对用户端需进行数字人民币 交易请求接收,面向央行端需进行数据编码与区块链格式转码,并接收央行的交易监督,及时向用户端进行交易结果反馈。

公众流通侧:数字人民币将带来第三方支付商业模式的变革,数字人民币不仅将扩大支付机构的收单场景,且有望借助数字人民币进入更多商户之中。

银行IT龙头

结合目前的央行方面的场景拓展进程来看,我们认为现阶段头部银行 IT 厂商,兼具银行侧 IT 改造的确定性与场景运行的想象空间:长亮科技神州信息,其他受益厂商包括天阳科技京北方高伟达等。

此外,金融机具厂商也将迎来大规模改造机遇,优博讯、新大陆、新国都拉卡拉广电运通均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