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圈地,小米的边界在哪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一款小米手机,一台小米电视,一个小米手环,再加上一堆小米生活电器,如今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被小米产品所包围。这背后是小米多年来孜孜不倦打造"小米生态"的结果。然而,尽管生态体系日渐完善,小米股价却总攀不上资本市场的高峰。

提到小米,大多数人首先浮现的印象或许是"性价比"。的确,凭借极具吸引力的低价策略,小米手机一度风靡国内。但对于雷军来说,手机只是进军生态圈的跳板,而真正的目标是将小米生态无限延伸。

从2010年成立至今,小米从一家手机品牌演变为拥有手机、家电、智能硬件、生活电器等多元化产品矩阵的科技生态公司。据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6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已达6.06亿,其中中国大陆1.49亿。庞大的用户规模正是小米生态体系屹立不倒的基石。

小米生态链中的产品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手机周边产品,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等;二是智能家电,如电视、空调、音箱;三是生活电器,如吹风机、剃须刀等。雷军以常人难以企及的疯狂节奏拓展着小米的版图,仿佛要将能圈到的地盘都圈进自己的生态。

其扩张脚步几乎遍及消费科技的每个角落。无论是与苹果、保时捷"叫阵",还是与戴森、宜家一决高下,亦或是终极"叫板"特斯拉推出电动汽车,雷军总能让小米插上一脚。让更多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成为雷军的宏大蓝图。

小米布局生态的核心在于用低价占领用户心智,形成消费习惯,从而建立护城河。一旦习惯养成,留存的用户就成为小米生态体系中最宝贵的资产。

然而就是这种低价策略,也让小米步步为营陷入了"生态循环"的困局。由于产品定价过于亲民,小米难以从单品盈利。因此小米只能通过“极致性价比”策略,拼命圈地、圈粉、圈钱,最终指望从生态整体中获利。

尽管用户活跃数据喜人,但小米的生态策略能否就此兑现,还是个未知数。根据公开数据,近年来小米物联网(IoT)业务虽有所增长,但占比并不高,2023年仅为29.56%。除2022年疫情导致手机业务低迷外,该业务比重一直相对稳定。

面对消费者付费意愿的制约,实现生态整体盈利的难度可见一斑。此外,支撑生态建设的营销和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压力下持续加大。未来电动汽车等新业务的高投入又会带来怎样的负担?这都将考验小米能否真正做到生态化的闭环运作。

尽管雷军算无遗策,打造出看似周密的生态版图,但股价依旧令人失望。这恰恰凸显了资本市场对小米生态战略的不认可。

其根源在于,资本市场对小米这种快速吞并市场,用利润灼烧现金流的发展路径心存戒心。在它们看来,这种手段无异于暂时投机,难以构建持久的护城河。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最终能赢得市场。

此外,资本青睐那些能给行业注入新动能的引领者,而非跟风者。可惜的是,小米目前还无法冲破资本眼中"山寨机"的标签。不过雷军有自己的考量。也许在他看来,先从低端入手扎根,最终才能对行业产生革命性影响。

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雷军对此颇有微词。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雷军直言:"作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公司,将把更多精力投放到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他希望通过汽车等新赛道来彰显小米的科技实力,提高小米的品牌力。

纵观小米已发布的"全场景AIoT"战略,不难发现雷军对"生态化"愈加狂热的决心和热忱。某种程度上,这甚至已不只是一种商业战略,更像是一种个人理想和事业追求。

小米生态还在不断壮大,伴随着经济进入常态化,消费主义回归实用主义,在剔除了不停的卷利润这件事后,小米想赚生态上的钱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是因为性价比这件事选择了你,而经济下行这件事又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大家为生态这件事付费的意愿又会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