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缠身、资金链吃紧,曾经的"地产教父"万科也熬不住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过去30多年的房地产发展历程中,万科无疑是最闪亮的明星。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旗舰,万科凭借精细化运营和卓越的品牌影响力,曾一度傲视同行,成为引领行业风向标的典范。然而,近期有关万科资金链紧绷的消息在市场上广为流传,令这家昔日的行业扛把子身陷重重困境。

受到相关事件的影响,部分万科债在2月底3月初大跌。

21万科02跌至 67.97 元,周跌幅达 9.4%;22 万科 05 跌至 74.19 元,周跌幅达 9.2%。

从2018年,地产开始调整至今,相比于融创恒大等公司,万科算是非常抗跌的。

截止3月2日,万科的市值依然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第一。(和中海、保利的差距很小了)

万科的辉煌可追溯至1988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地产公司之一,它在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领域一路披荆斩棘,迅速成长为行业巨擘。

时至今日,36载风雨历程已让万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产教父"。自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以来,万科一直稳稳占据着行业领先地位,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地产周期。无论遇到多么严峻的市场寒冬,这家公司总能踩准节奏,全身而退。

其过人的周期操盘能力,可从万科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表现窥见一斑。当年万科滞销项目居高不下,现金流吃紧,但公司及时调整策略,大举清盘压货价销售存货,终于闯过了难关。

这种敏锐的市场嗅觉,正是万科多年来屹立不倒的关键。每每行业低迷,同行们纷纷放缓、缩手缩脚时,万科往往会乘胜追击,不失时机地扩大土地储备,为下一轮上升周期蓄力。

正是靠着这种精明的判断力和运营能力,万科从1988年成立至2022年,地盘已遍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旗下拥有约4700万平方米的可售货值存货资产。行业地位自不待言,不愧是万众瞩目的"万科地产"。

万科除了本身的强劲实力外,它还背靠深圳国资。

作为中国最强国资委之一,深圳国资总资产高达5万亿元,在中资背景的地产公司中,万科无疑占据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最佳位置。这样强大的国资护佑,无疑为万科赋予了行业内外最牢固的后盾。

事实上,每当万科遭遇重大危机时,深圳国资都会及时"递根活水"。比如在2023年10月,市场对万科的经营状况产生质疑时,深圳国资委迅速喊话,表示将全力援助万科渡过难关。

可见,在资本实力和国企地位双重加持下,万科一度被视为"真正的大而不倒"的典范,这也使得它在行业内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堪称地产信仰的最后堡垒。

然而,这座看似万丈高楼也终难逃颓势。自2022年以来,万科的股价和债券价格屡现下行走势,引发市场对其信用的质疑。

2月下旬,关于万科寻求与国资委旗下新华资产谈判延期偿债的传闻在市场上甚嚣尘上。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万科债券和股价的剧烈波动。有万科债券价格单周大跌超9%,万科股价也接连下滑,港股单周跌幅达8%。

这还只是最近一次。早在2023年10月,万科已经遭遇过一次重大打击。当时,万科境外债券也曾大跌,股价更是连连下挫,创下8年新低。

如此重大的动荡,显然暴露了市场对万科经营前景的极度担忧。而资金链的吃紧,正是这种担忧的症结所在。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万科近年来的现金流正面临来自支出和收入两端的极端压力。

从支出端看,万科目前面临着规模庞大的债券到期压力。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万科的境内外即将到期债务规模高达292亿元。其中,仅2024年上半年,境内外到期债券就有150多亿元。

为应对这一龙卷风般的偿债高峰,万科已经开始主动出清优质资产,包括2月份抛售旗舰商业项目上海七宝广场,以及去年底出售酒店资产等。但折价出售优质资产,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与此同时,万科收入端的现金回笼也面临严峻挑战。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前两个月万科的房地产销售额排名靠前,但同比去年下滑高达43%。而且,受预收款管控制度影响,现金流入更是捉襟见肘。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可以从容渡过难关的万科,眼下资金链正遭受重重压力,前景黯淡无光。

从表面上看,外界指望万科能够"顺利度过难关"的主要理由,是指望深圳国资这棵大树伸手相救。不过,最新情况显示,深圳国资及其下属深铁集团的实力恐怕也难支撑万科渡过难关。

首先,单从资产总量上看,深圳国资的5万亿资产虽然雄厚,但也需要同时支撑金地集团、平安集团等一众旗下企业。仅依赖这一有限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从实际情况来看,近期万科背后的深铁集团已出现不小的资金压力。2022年,深铁净利润同比下滑70%;且在收购万科股份的过程中,深铁曾支出上千亿元巨资,如今手持这些股份已浮亏超过250亿元。

最关键的是,深圳国资委虽连番喊话声援万科,但截至目前为止,并未伸出实质性的资金支持。

种种迹象表明,外界期望万科能获救的希望,恐怕也不太现实。毕竟单凭口号喊话远远不够,背后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否则,所谓"有口无力"的援助,难以真正拯救摇摇欲坠的万科。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万科必须自己想办法自救,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近期,万科的确也在积极自救。除了剥离部分优质资产筹集资金外,它们还在加大存量物业的去化力度,并在资本市场发行REITs产品募集11.59亿元。

同时,万科也在主动控制成本,上半年仅拿地48.9亿元,在同行中名列后院。可以说,它正在全方位"疗伤自救"。

不过,这种自救之路却又异常艰辛。一方面,资产出清的效率和释放资金的规模都难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在预期中诸多举措难以在短期内缓解燃眉之急。

这种非常之计,不啻是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搏。可以说,作为行业旗舰和信仰代表,万科已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危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