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的血泪史:从四川一哥到退市边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曾经的“四川一哥”蓝光发展(600466.SH)正面临极其危险的时刻——由于同时触发了A股

曾经的“四川一哥”蓝光发展(600466.SH)正面临极其危险的时刻——由于同时触发了A股“交易类强制退市条款”和“财务类强制退市条款”,拥有30多年历史的蓝光发展已经处于退市倒计时中,或将成为此轮出险潮中第一个被踢出A股的房企。

2015年,蓝光发展成功借壳上市,迅速展开全国化布局。当时,蓝光的新增土储数量翻倍增加,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百亿级发展到2019年的千亿级。然而,短暂的辉煌之后,蓝光发展却步入了债务危机。从2015年到2020年,蓝光发展横扫了全国各地高溢价地块,导致其负债累累。2020年,蓝光有21幅新增地块的溢价率超过了50%。

令人瞠目的是,2020年8月出台的“三道红线”政策,对于蓝光发展这种激进扩张的民营房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到2021年,蓝光发展巨亏138.34亿元,2022年预亏219.37亿元。截至2022年年末,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已陷入负值,达到-208.21亿元。

曾经的“四川一哥”何以落得如此下场?笔者认为,过于激进的扩张策略,恰恰埋下了蓝光发展后来的轰然倒地伏笔。贪婪地追求规模和地盘,导致蓝光发展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与此同时,其房地产市场策略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如以高溢价拿地,使得利润空间逐渐被挤压。

蓝光发展的覆灭式债务危机,让人不禁想到其他房地产企业是否也会步入同样的境地。蓝光发展并非孤例,A股市场上还有许多房地产股票正面临着退市风险。泛海控股、中天金融、ST泰禾和美好置业等企业,都有在近期触发“1元退市规则”的可能性。

“在退市之前,有些公司或许会选择撑一下股价,但如果上市公司彻底躺平,一旦强制退市,投资人手中股票将变得一文不值。”一家券商分析师评论道。

另外,根据业绩预告,嘉凯城也面临着净资产为负的风险。一旦正式发布审计报告,需要警惕其触发财务类退市条款,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蓝光发展等房地产企业的困境,正面临着多重压力。首先,国家政策的收紧使得企业负债上升。例如,2020年8月的“三道红线”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使得原本债务负担较重的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其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各大企业竞相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土地价格和房价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蓝光等房企不得不选择高溢价拿地,增加了项目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最后,消费者心态发生变化。过去,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被视为刚需和投资的理想选择,但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购房者逐渐开始审慎考虑置业。这使得房企面临更大的销售压力,难以将高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面对这些压力,蓝光发展等企业的未来可谓暗淡无光。或许,这将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历史性拐点。在这个拐点上,房企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寻求转型和创新,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

蓝光发展的覆灭式债务危机,不仅给其他房地产企业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和反思。这是一个行业正处在严峻挑战中,企业和投资者都需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审慎布局,同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总之,蓝光发展的悲剧正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警示。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疯狂扩张之后,房企需要认识到过度扩张的后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市场定位。过去那种追求规模和地盘的做法,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房地产企业应当在合理控制负债的前提下,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引导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地方政府,应当引导其调整财政结构,逐步减少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对于消费者而言,蓝光发展等企业的困境也提醒他们在购房时要审慎权衡风险。在当前楼市调控的背景下,消费者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和趋势,避免盲目跟风。此外,消费者还应认清房企的实力和品质,选择有信誉、有实力的房企购买房产,降低潜在风险。

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像蓝光发展这样的悲剧。但这也是市场规律的一部分,企业的兴衰更迭将促使行业不断地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唯有转型、创新和理性发展,才能在市场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谁会是下一个退市房企?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