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张朝阳点名!这期逐浪硬科技,到底讲了什么? |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月球某处,寂静无声。两名航天员缓步走下着陆器,在布满月尘的月面上插上五星红旗一一这一想象中的场景,有可能在2030年成为现实。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披露,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的登月阶段任务已经启动实施,总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事实上,中国对载人登月的追求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反复的试验与不懈的技术探索。那么在当下,我们离载人登月究竟还有多远?

为了深入理解载人登月的历程,解读载人登月的难点,推进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4月13日,由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主办、36氮安徽协办的“逐浪硬科技”系列科普沙龙活动第三期在中安创谷举办。

本期活动以“2030年,中国人能登上月球吗?”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博士主持,并现场对话航天专家、产业专家和科幻作家,带领观众一起走进载人登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期活动嘉宾

大咖云集 共话载人登月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类的无数次探索与反复试验证明,载人登月之难,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载人登月,究竟难在哪?

现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周炳红介绍,载人登月主要有三大难点:一是着陆环境,由于在实验室很难模拟月球的重力水平,也无法预测月球上着陆位置的月壤厚度、坡度、力学性质等复杂状况,因此着陆技术挑战很大;二是全箭的振动环境,火箭飞行时火箭贮箱、推进剂输送管路和发动机发生复杂全箭耦合振动,地面试验无法准确模拟火箭飞行时的振动环境;三是载人登月的动力问题,实现载人航天需要更大规模的发动机,这就对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面上无法复现飞行条件、保证飞行的稳定性。

“科学就是不断反复试错的过程。”周炳红认为,“航天需要利用各种理论模型,去尽可能地创造与实际相同的力学环境,来减小出错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 周炳红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同样表示,载人登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中国目前的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五号的成功发射与任务完成,实际上一直在为未来的载人登月进行铺垫,最终目标就是完成这一航天领域中“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 刘勇

登月虽难,但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从未停止,并逐步迈向新的阶段。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副会长宿东君提出,当下的航天领域,在载人登月上又开始了“竞赛”,更多的国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如果将人类比作‘班级’,美国作为学霸曾经独自领先。那么现在班级中又出现了新的优等生,开始多样化竞争。”宿东君表示,“更多的国家去到月球,开展竞赛,人类才能进步更快,合作更多,更团结。”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副会长 宿东君

而世界各国之所以纷纷迎难而上,核心在于载人登月背后的伟大意义与长期利好。周炳红提出,虽然过程中需要付出长时间与高代价,但在完成载人登月之后的10-15年,人类将逐步探索出如何长期、大规模地利用月球资源,例如可能利用月球的水资源来制造氢、氧火箭推进剂。

活动进行到尾声,《科幻世界》专栏作家王诺诺也结合自己的科幻小说《故乡明》,对登月背后的意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这个故事中,灾难面前的人类开始意识到,除了“我”以外,宇宙中还有其他彼此间有关系的客体,比如太阳、月亮,而“我”只不过是大环境中的一份子。王诺诺表示,今天人类对月球、对太空的探索与发现,实际上也给予了我们一个“第三视角”,使人类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发生改变——从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更多地关注到除“我”以外的客体。

《科幻世界》专栏作家 王诺诺

主持人袁岚峰博士在回答现场观众问题时也表示,地球上的可用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人类不能只关注“门前事”,而是要在整个宇宙范围内探索,例如在月球上开采氦3作为核聚变原料,这样才能拥抱整个“星辰大海”。

本场主持人、知名科普专家 袁岚峰

现场讨论虽然结束了,但知识的余韵许久不曾消散。线上观众反响同样热烈,活动直播在B站搜狐等多个平台登上热门榜单。其中,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也点评了此次直播,表示“转发晚了,看回放吧,2030登月。”

张朝阳博士点评本次直播

安徽发力 迈向宇宙深处

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载人登月也是中国航天产业中的关键节点之一。

站在这一关键节点,安徽亦从深空探测等方面不断发力,助力探月工程进一步发展。

就在3月20日,由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据了解,“天都星”作为深空探测实验室的首发星,搭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中继星任务(鹊桥二号),将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这也是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首次飞向宇宙深处。

近年来,安徽加快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深空探测与量子信息、聚变能源一起,成为安徽三大科创高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合肥高新区挂牌成立,成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的实验室,将打造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一方面,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对载人登月的条件、“上天”带来的新科技和太空经济新赛道的了解也需要持续深化。

在这一背景下,科大硅谷通过“逐浪硬科技”系列科普品牌活动,在推动科技概念、科普知识“破圈”传播的同时,深入解读深空探测、航空航天领域的行业命题,助力安徽向更高更远的深空迈

现场观众聆听专家讨论

接下来,科大硅谷也将围绕安徽主导产业及前沿领域,继续推出“逐浪硬科技”系列科普沙龙,邀请行业大咖进行精彩对话,提升科创品牌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擦亮安徽科技创新的名片。

本文2024年4月15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被张朝阳点名!这期逐浪硬科技,到底讲了什么?),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扩展阅读

含“金”量十足,与大咖一起“阅”见通用人工智能未来 |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

袁岚峰博士给你送上秋天的第一波“硬核”福利!|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

逐浪硬科技|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我们与行业大咖一起聊了聊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