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招行用“一行一策”发动群众的力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之前文章《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中,我们和几位银行业人士聊了聊,搞清楚了大概的问题,但是仅有分析,总觉得不够,我们就在想,是否有行业优等生的作业可以抄?

于是,就先从招商银行开始了解。

招行还真有和其他行不一样的地方,资产业务“一行一策”名单制管理体系,这是招行与其他银行不同的点。

在其他银行,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信贷政策全国层面统一的,除了区域政策有一些小的差别外,各个分行的不同,仅仅体现在审批权限额度的不一样,比如有的行有8亿元的审批权,有的行只有5亿元。如果遇到特别事项,也是分行要取得总行针对不同行业和项目的特别授权。也就是说,即便“一事一议”,也是统一政策下的特别申请。

招商银行的“一行一策名单制”却与此不同。

“一行一策名单制”是招商银行在资产业务管理中采用的一种策略,它指的是针对不同分行或业务单元的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和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强调个性化和精准化管理,通过对各分行所在地区经济特点、市场需求、风险状况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措施。

比如,

招商银行宁波分行通过名单制精准定位企业,为企业定制了以汇率避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招行昆明分行设立了重大资产组织委员会,这可能是“一行一策”名单制的一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特点和客户需求。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针对上海的国际金融和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为科创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通过“股权融资场景”评估,帮助企业获得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白名单资格,实现股权和债权融资。

推行这一政策,是因为招行看到,在普遍的需求疲软之下,隐藏的是更加细分、个性化的信贷需求。解决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不能简单依靠“一刀切”的传统模式,而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指挥”。

其核心在于,总行给予分行一定的自主决策空间,通过探索腰部客群资产组织模式,优化全行资产结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根据区域优势及特色产业,集中探索科创金融、普惠金融、专精特新等中小微客户,通过完善客群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这种模式跳出了银行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框架,鼓励基层创新,强化了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捕捉能力,这意味着,每一项信贷政策的出台,都基于对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特色的深入剖析,每一笔贷款的投放,都是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精准需求的响应。

相较于仅依赖总行层面统一规划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银行体系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敏捷度和抗风险能力,帮助招行打造堡垒式的全面风险与合规管理体系。

当然,招行能这么做,也绝非一日之功。这种管理模式,得益于招行长期积累的内部管理经验和对创新文化的持续培养。在解决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化解金融风险上,这种尝试虽非万能钥匙,但其为有益的思考和实践案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传播星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