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了地产之外还有一个信用货币创造途径没有发动!

发布于: 雪球转发:31回复:191喜欢:46

房地产一直以来之所以这么重要,除了带动了大量产业和创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GDP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性是地产对信用货币的创造提供了一个锚。第一方面居民部门通过房贷扩张信用,创造货币。第二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为锚发债进行信用扩张,创造货币。第三方面地产公司负债率较高,也通过信用扩张,创造货币。因此土地财政又可以被称为土地金融货币体系。而为这三者完成信用货币创造的角色则是商业银行。三者的信用负债都成为了银行的资产,三者所的资产都成为了银行负债。而银行的负债端基本上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保持一致(还包括M3所以银行资产负债表比M2大)。

从2002年中国第一批商品房进入市场,国家就给了金融信贷政策支持。地产金融体系从此开始了。地产金融体系走了20年,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货币。可以说今天中国人大量的财富都来源于此,不管你是否有房。

货币创造的核心是信用扩张,也就是负债。所以地产不能不行,地产不行会导致信用货币被动消灭,也就是银行缩表。因此地产必须稳定。地产金融体系走了20年,城市化也进入了后期,搞房地产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给力了。另外在考虑地产问题的时候,还应该考虑是否有资产可以接档此物才能真正实现软着陆。我一直都知道确实有一个资产可以承接地产金融体系为中国未来提供新的货币创造途径。那就是资本市场里面的股权资产

第一章:证券市场货币创造的逻辑

在研究货币供应量M2的时候,会发现除了存款以外还有一个货币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也就是说,股市也能创造货币。证券市场创造货币的逻辑是,证券信用账户客户使用现金资产或者证券资产进行担保,创造现金100%和证券70%的信用货币。如100万现金可以拥有100万保证金,100万股票可以拥有70万保证金。这个保证金就是新创造出来的货币。当投资者拿保证金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的时候,保证金就会通过证券交易行为与既有货币进行交换,流入市场。A拿着保证金与B进行交易,B拿到的是现金存款。这部分存款B可以用来投资也可以用来消费。但是目前我国用证券资产来货币创造的规模太小了。这个强力的货币创造途径并没有发动。

第二章:证券市场创造货币的基础

1.证券价格不稳定是制约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信用创造的因素

买股票这30年来都被很多人看成是不靠谱的行为,简称为资产收益率不稳定。如果一位男生和一位漂亮的女生相亲,如果说我自己有2套房子,女生估计会亮眼放光,但是如果这位男生说自己买股票炒股票,女生大概率会觉得这个人不靠谱。造成这种因素就是中国股票投资不稳定,亏钱的人多数,挣钱的人少数。中国的股票总是喜欢对着一些题材概念炒作到高位,然后忽悠韭菜接盘,慢慢熊途割肉估值回归,牛短熊长。这样的市场是很难让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很难在这个市场加杠杆扩张资产负债表进行货币创造。

与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地产市场的房价这20年来就稳定很多了,虽然偶有调整但是总体上还是牛长熊短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愿意使用房贷来加杠杆。因此不管是证券还是地产,要想居民加杠杆最重要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以目前的社融数据来看,居民有钱,但是就是不投资不消费,流动性陷阱。还是信心不足。信心来源于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包括工作收入与投资收入)。一个居民,只要工资收入增长了,投资收入增长了,心态就会飘起来,信心十足。投资品消费品买买起来不差钱。

2.证券融资利率过高是制约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信用创造的因素

制约投资者进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另一个因素是证券融资利率过高,简称为信用创造成本太高。很多价值投资者其实都有加杠杆的习惯。通过资产与负债匹配管理完成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这要求资产久期短与负债久长,要求资产现金流收入大于负债现金流支出。券商的融资是个人投资者不可多得的永续债融资方式,但是大部分券商利率太高了。价值投资者根本无法完成资产与负债表的匹配。盲目使用高息融资进行投资不符合负债风险管理要求。比如一只股票股息率才5%,融资利率就要5.5%,股息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则难以完成资产现金流收入大于负债现金流支出的匹配。融资利率8.35%那些更是如此。资产负债不匹配,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其实利率低了,投资者更愿意融资,这里不是要让券商让利,而是希望政策给予支持,从券商的负债端开始降低券商负债成本,引导券商降低融资利率。要知道证券融资这类永续债的降息是等同于放水的。我相信投资者看到融资利率低了会更大规模的使用杠杆。证券公司融资业务量也能大幅增长,提高盈利能力。

3.打通地产与证券的货币创造体系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天量资金

打通地产与证券货币创造体系的方法需要政策允许投资者可以直接在证券公司使用房产作为担保品获得证券保证金。那么我相信,资本市场会顿时拥有天量资金。目前中国20年来很多居民手里财富大部分都是房子,有的还有多套房子,如果让他们的房子可以作为证券担保品,那么投资者就会瞬间拥有大量的保证金,来进行证券投资活动。为了保护投资者,当投资者只有一套房时则不能作为担保,在二套以上才可以进行担保。这种方法能打通居民资本原始积累难以流入证券市场又能解决房子担保又买房的循环炒楼逻辑。

以上三个点,必须同时满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要稳定长期投资预期,二要降低融资利率,三要打通投资者原始资本积累房产和资本市场流动的通道。

$招商银行(SH600036)$ $中国平安(SH601318)$ $建设银行(SH601939)$ @问鼎资本-张佳男 @ice_招行谷子地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小K的投资笔记2023-06-27 09:08

补充下,其实reits等资产质押融资都可以起到类似效果

估值的救赎2023-06-27 10:06

过去我国有房地产这个大型印钞机,现在呢?这个印钞机能保持已有的规模就不错了。还想扩大可能就难了。所以必须新的印钞机创造货币。我相信经济基础已经变了,随之而来的政策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股票慢牛上涨也不影响企业IPO。

估值的救赎2023-06-27 08:39

券商的融资是永续债,如果7.1%融资100万每年收取71000元利息。如果5.88%融资利率,100万每年收取58800元利息。关键就在这里,71000/58800=1.2,当融资利率降息时,原本的71000元利率可以多买1.2倍股票。相当于放水直接进入股市。我知道平安证券的融资利率就是5.88%,开户50万门槛就有。我拿着这个利率问我的大券商为什么别人能这么低,她说平安证券背后又平安银行支持。她说即使资金量很大也没有,如果真的很看重这个融资利率建议我搬家去小券商。最后我真的搬家了。$中国平安(SH601318)$

涨停吃鸡2023-06-27 13:52

这不是信用创造,这是资产毁灭。这是把中国往90年度初日本那样的火坑里推。

估值的救赎2023-06-27 08:23

的确IPO本身也会创造高级货币,但是IPO只占全部证券资产的很小部分。IPO和我说的这种通过融资创造M2还是不同的。而且存量证券资产数目体量非常庞大。通过文中第二部分的3个内容:稳定的增长预期和证券融资降息放水及地产成为担保品配合发动证券融资这一个印钞机会比IPO庞大。

全部讨论

2023-12-21 17:24

例子就是2015年杠杆牛

2023-07-18 19:08

这玩意儿一旦发动,后果比15年股灾还要恶劣,好些熊市破产股民会流离失所。谁敢这样搞就是千古罪人

加杠杆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拉动GDP。之前政府通过质押土地使用权获得信贷是为了提升财政支出与基建投资,地产公司和居民加杠杆也是在给GDP的投资项做贡献。既然现在土地金融这个“手段”熄火了,想要继续达成“提升财政支出与基建投资”的目的,那就走股权市场,让城投公司都上市呗。估计现在搞的中特估值也是为了给城投公司铺路。

2023-06-30 14:55

有创意,但感觉不靠谱,倍数效应放大多少把握不了

讨论已被 估值的救赎 删除

2023-06-28 08:01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股市做信用扩张,那是嫌自己活的久啊。

2023-06-27 20:51

另外如果观念还停留在地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思路相当于还停留在新冠需要依靠隔离和核酸。
地产调控政策是长期国策,不是权宜之计。

2023-06-27 20:47

从最近银行倒闭案例看,以房地产作为资产的信用保证,那集中度太高了,在顺周期可能房子还能值点钱,如果经济下行,大家都在抛售房地产,资产价格立马缩水。

2023-06-27 19:33

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