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的环太湖地带“南北差距”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作为苏州“太湖科学城”重要支撑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宣布开工建设。太湖科学城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将是苏州打造国家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有意思的是,苏州西侧的无锡,也沿太湖岸线规划了一条长约108公里的太湖湾科创带,并宣称将努力争创国家级新区;而在太湖的南侧,浙江省湖州市日前也公布了“五谷丰登”计划,即在太湖边打造五大“创谷”…… 


一场逐太湖而建的城市竞争背后,有关环太湖城市一体化的构想再次被推上了前台,不过经济一体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环太湖圈“北强南弱”


环太湖圈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鱼米之乡,享有“太湖熟天下足”的美誉。目前,环太湖圈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大核心城市。




太湖城市圈示意图/上海市科学研究所



虽说这五大城市文化同源,但它们之间的经济竞争却由来已久,其中尤以苏锡为甚。


2003年LG机械在长三角寻求投资地,韩国人的选秀方案分为三轮,13选4、4选2、2选1。最终决赛的双方分别是无锡高新区和苏州吴中开发区。 


韩国方面给无锡开出的条件是1美元1亩地的价格,并声称吴中开发区有更多的优惠条件。但无锡拒绝该价钱,最终谈判谈崩了两回,从上午9点一直谈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其间韩国老板几次亮出手机欲接通吴中开发区作为要挟。 


虽然最终无锡高新区凭借方案的专业、策略的跟进以及谈判的持久获胜。但无锡招商官员坦承,因为在开发区的硬件设施和政府服务软环境方面,苏锡相差无几,胜负仅在毫厘之间。 


类似的外资大项目争夺在环太湖城市间无数次上演,不过苏锡是常见的胜利者,毕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看,环太湖城市存在着“北强南弱”的现象。 


以2019年经济发展数据为例,2019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5.8亿元,是同期湖州GDP总量的6.16倍。 


2019年,苏州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1.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991亿元。而同期湖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首次突破30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270.7亿元,约为苏州的13.60%。



   2019年环太湖五市经济状况一览/搜狐城市



苏州、无锡在环太湖城市圈中不仅经济较为发达,而且在科研能力、整体的产业结构上都具有明显优势,产业技术含量以及发展潜力较高。 


2019年,苏州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而同期嘉兴、湖州分别为1752和938家,不及苏州的1/4,产业总体技术含量有待提升。 


尽管太湖城市圈中拥有全国最强地级市苏州,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隔离作用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因素,经济圈内经济实力较强的南部城市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北部城市的辐射作用难以发挥,也难以形成经济圈内的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于是有关“环太湖都市圈”的构想,顺势而生,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呼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环太湖都市圈”的构想


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徐伟荣,曾撰文号召关注“环太湖都市圈”的崛起。 


在徐伟荣看来,苏锡常三市沿沪宁高速一字排列,处于一个狭长的局促空间,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农村腹地已经很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拥挤繁华的城市轴或城市走廊,很难想象能够建设成一个都市圈。 


并且,沪宁杭大三角回流一旦形成,而苏锡常没有自己的小三角回流,沿沪宁高速流转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只能“酒肉穿肠过”,只能导致能量的流失而不是积聚。 


但倘若苏锡常跳出江苏省,放眼长三角,随即能发现,一个全新的城市圈形态已经随着大交通框架的改变而初具规模,只要略加整合,便能迅速崛起并对长三角的下一轮发展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那就是由苏锡常嘉湖五城市组成的“环太湖都市圈”。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风光/视觉中国



但“环太湖都市圈”的构想,并未能获得政策支持。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及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不过,“环太湖都市圈”未能名列其中,取而代之的是,苏锡常三市自成一体,构成“苏锡常都市圈”,而嘉兴和湖州则被“杭州都市圈”招致麾下。 


有媒体对此做了解读:由于长三角城市群规模较大,一体化推进没有抓手。因此优先推进都市圈一体化,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步骤。而“环太湖都市圈”构想破灭的关键则在于,对比市际行政区划分割,省际行政区划的隔阂更难打破。







杭嘉湖牵手,苏锡常抱团


2019年7月22日到24日,短短三天时间内,一支由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率领的考察团,在浙北掀起了一股“区域合作旋风”。 


考察中,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三座城市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签下十五份合作协议。而在此之前一周,湖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来嘉兴考察,两地签订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嘉兴市发改委主任章剑表示,这次牵手,意味着杭嘉湖将从简单的项目合作转向全方位的融入。



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现场/苏报融媒


在杭嘉湖牵手的同时,苏锡常也越走越近。 


今年4月,苏州迎来了一场分量十足的峰会——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 


这是苏锡常史上第一次联合召开“圆桌会议”,苏锡常三地党政领导齐齐出席,并首次签署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为三地的未来发展合作明确了行动纲领。 


而苏锡常嘉湖五市的一体化发展,仍停留在环太湖城市工会工作联盟、以及环太湖高校联盟等局部环节,全方位融入仍然遥远。 


这也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所言,目前环太湖各市政府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对环太湖一体化的关注弱于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关注。 


在他看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再次提出“环太湖圈”,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体制机制转轨变革的客观要求,应该以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口,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未来创造出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环太湖圈”,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的高地。 


至于如何推进环太湖城市圈一体化,芮明杰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环太湖地区各市政府应加强科技合作,联动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联动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环境政策、法规、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无锡市委党校原副校长秦润新则认为,环太湖五市应理性处理合作与竞争关系,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营造无特别差异的政策环境,是环太湖五市降低商务成本、加快区域内要素流动、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和区域竞争力、实现共赢的关键。 


此外,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待今年6月开工的沪苏湖铁路建成后,将与沪宁、盐泰锡常宜、宁杭、通苏嘉甬等线路衔接,在苏锡常嘉湖五市之间将形成“环太湖轨道交通圈”,而“环太湖轨道交通圈”的建成,无疑将是推动环太湖城市一体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