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3回复:110喜欢:30
最厉害的投资人,
不是那种买了很多,胜率较高的人。
而是那个只买了一个,胜率却达到100%的人。
专一于茅台,你肯定会失去很多机会,
但是你得到的却是一个100%的确定性。
股市里99.999%的机会都是用来错过的,
如果你什么机会都想抓,很快就会掉进沟里。
不要总研究新股票,总研究新股票很容易被新东西所诱惑掉进沟里。
芒格不是说吗,我们不需要新的思想,我们只需要正确的重复。 我们也不需要新的股票,我们只需要终生守住一个茅台。
最好的投资是永远。最好的投资就是像贵州茅台这样永远不需要卖出的投资。你一生只要做一次决策就够了。
最好的操作是不操作。你一旦拥有了茅台,你什么都不用做,不乱折腾就是最好的操作。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茅台是最好的投资。买任何股票之前,你都拿他先跟茅台对比一下,如果不如茅台,那就算了吧。
当你想比茅台快的时候,你离犯错误就不远了。当你相比茅台快的时候,结果一定更慢!
如果错了,那就证明还没有到最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
新风口、新热点、新概念,
都是给傻子们量身定做的。最厉害的投资人,<br/>不是最厉害的投资人,<br/>不是

精彩讨论

璞玉顽石r9p02-12 19:33

茅台酒易地试验为什么失败始末:
———重读《茅台传》,让你大开眼界,为什么今天的茅台酒是中国的唯一.
👍👍1978年茅台酒产能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后来的几年里,每年的增速都在几十吨,1983年的产量勉强到了1200吨。
事实上,自1958年提出“搞它一万吨”茅台酒之后,从国家轻工业部到贵州省,都在茅台酒的产能增加上做过文章。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上级部门希望通过易地生产的方式来实现。在很多人看来,茅台酒过万吨,并不是指茅台酒厂产量过万吨。
👍👍1964年的茅台试点之后,轻工业部认为,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已经被摸清楚了,具备复制扩产的条件,于是,展开了第一次易地生产试点,先后在北京昌平、湖南以及辽宁、山东、内蒙古等10个地方,开建茅台酒的生产工厂。当时的想法可能是,如果每家酒厂都能干出一千吨,主席下达的任务就完成了。
这些酒厂酿制的酒虽然都是酱香型的,可是在品质上比较平庸,与茅台酒厂的相比,得其形而未得其香和味。最后,厂是都建成了,酒也出了,却没有实现“换钢材”的目的。而后来的结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酒流入市场,一度造成了酱香型白酒的泛滥。
🙏🙏在第一次易地试验失败后,很多年里没有人再提此事。到1975年,中国科学院立项“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作为国家“六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之一。于是,易地试验再次启动。
这一次下的决心更大,而且指令茅台酒厂全面配合。
新工程被选址在遵义北郊的十字铺。这里地处大娄山隅,被群山环抱,是一个僻静的山谷,村里有一口清泉,村民叫它“龙塘”。明代以来,当地人就有以清泉酿酒的传统。
新工程被定名为“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在贵州省科委的直接领导下,茅台酒厂派出了20多名技术骨干,基本上是成建制迁移。高粱、曲药、母糟、铲沙的木锨、木车等都是从茅台酒厂转运过来的。甚至,连构建酒窖窖泥的砂石都采自茅台镇周围的山上,以保证百分之百地“复制”茅台酒。
🙏🙏到1978年,为了推进工程进度,省科委决定再从茅台抽调骨干。曾经担任过厂长、在车间潜蛰了整整10年的郑光先主动请缨,加上副总工程师杨仁勉等28人驰援试验厂。1981年4月,国家科委主任方毅专门赶赴十字铺视察,要求在1985年通过鉴定。
🙏🙏“十字铺”工程前后进行了10年,其间完成了9个周期的基酒生产、63轮次试验、3000多次分析研究。
🙏🙏1985年10月,国家科委在贵阳组织“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会。在发给贵州省科委的电话记录中专门提醒:“一定要组织暗评,这样才能取得对比数据,一定要保密,评定结果可以不公开。”
鉴定会的专家组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东生领衔,鉴定人员包括方心芳、周恒刚、熊子书以及季克良等23人。他们给十字铺版茅台酒打出了93.2分,鉴定“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
🙏🙏然而,试验厂的酒最终没有定名为“茅台酒”,而被起名为“珍酒”。
$贵州茅台(SH600519)$ (《茅台传》)

洪荒力ant02-13 09:11

转发

股市金钥匙DFJ02-13 09:09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大粪坑里翻来覆去的挑屎吃,终生都不会醒悟。你好心提醒他一句,他还会瞪着两只赌徒血红的双眼你汪汪两口。哈哈。

见过大道不走小道02-13 08:27

怎么现在雪球这样的奇葩拉黑都拉不完?

股市金钥匙DFJ02-13 15:49

我确实没有能力去了解那些所谓的科技公司。
看来这么多年的骨龄还是没有教育好你,还是你厉害。

全部讨论

02-12 19:33

茅台酒易地试验为什么失败始末:
———重读《茅台传》,让你大开眼界,为什么今天的茅台酒是中国的唯一.
👍👍1978年茅台酒产能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后来的几年里,每年的增速都在几十吨,1983年的产量勉强到了1200吨。
事实上,自1958年提出“搞它一万吨”茅台酒之后,从国家轻工业部到贵州省,都在茅台酒的产能增加上做过文章。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上级部门希望通过易地生产的方式来实现。在很多人看来,茅台酒过万吨,并不是指茅台酒厂产量过万吨。
👍👍1964年的茅台试点之后,轻工业部认为,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已经被摸清楚了,具备复制扩产的条件,于是,展开了第一次易地生产试点,先后在北京昌平、湖南以及辽宁、山东、内蒙古等10个地方,开建茅台酒的生产工厂。当时的想法可能是,如果每家酒厂都能干出一千吨,主席下达的任务就完成了。
这些酒厂酿制的酒虽然都是酱香型的,可是在品质上比较平庸,与茅台酒厂的相比,得其形而未得其香和味。最后,厂是都建成了,酒也出了,却没有实现“换钢材”的目的。而后来的结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酒流入市场,一度造成了酱香型白酒的泛滥。
🙏🙏在第一次易地试验失败后,很多年里没有人再提此事。到1975年,中国科学院立项“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作为国家“六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之一。于是,易地试验再次启动。
这一次下的决心更大,而且指令茅台酒厂全面配合。
新工程被选址在遵义北郊的十字铺。这里地处大娄山隅,被群山环抱,是一个僻静的山谷,村里有一口清泉,村民叫它“龙塘”。明代以来,当地人就有以清泉酿酒的传统。
新工程被定名为“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在贵州省科委的直接领导下,茅台酒厂派出了20多名技术骨干,基本上是成建制迁移。高粱、曲药、母糟、铲沙的木锨、木车等都是从茅台酒厂转运过来的。甚至,连构建酒窖窖泥的砂石都采自茅台镇周围的山上,以保证百分之百地“复制”茅台酒。
🙏🙏到1978年,为了推进工程进度,省科委决定再从茅台抽调骨干。曾经担任过厂长、在车间潜蛰了整整10年的郑光先主动请缨,加上副总工程师杨仁勉等28人驰援试验厂。1981年4月,国家科委主任方毅专门赶赴十字铺视察,要求在1985年通过鉴定。
🙏🙏“十字铺”工程前后进行了10年,其间完成了9个周期的基酒生产、63轮次试验、3000多次分析研究。
🙏🙏1985年10月,国家科委在贵阳组织“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会。在发给贵州省科委的电话记录中专门提醒:“一定要组织暗评,这样才能取得对比数据,一定要保密,评定结果可以不公开。”
鉴定会的专家组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东生领衔,鉴定人员包括方心芳、周恒刚、熊子书以及季克良等23人。他们给十字铺版茅台酒打出了93.2分,鉴定“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
🙏🙏然而,试验厂的酒最终没有定名为“茅台酒”,而被起名为“珍酒”。
$贵州茅台(SH600519)$ (《茅台传》)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大粪坑里翻来覆去的挑屎吃,终生都不会醒悟。你好心提醒他一句,他还会瞪着两只赌徒血红的双眼你汪汪两口。哈哈。

怎么现在雪球这样的奇葩拉黑都拉不完?

02-13 09:51

只可惜这个市场傻子越来越多,我们觉得古人有句话用在现在的市场是最确切的:夏虫不知冰语。你讲再多没有用,他甚至搬出许多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沉浸在自己的逻辑思维中,这也就注定了证券市场永远是“一盈一平八亏损”的定律。

一般外国人炒别的国家股票都知道找那个国家的知名企业国家名片。怎么轮到自己国家就糊涂了呢?

02-13 01:37

不能重复的成功是孤例,孤例无意义,因为分不清是幸存者偏差还是真正的实力。就像我们从来不认为一个中了几个亿大奖的彩民是投资高手或彩票大师,哪怕他收益率超越了所有投资大师。
真正有效的投资策略一定是可重复验证,长期有效的,掌握了这种策略的投资大师,一定会在不同的投资标的上不断验证他的成功,并把他的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如格雷厄姆,巴芒等等。

02-12 19:53

转发

02-12 18:38

最好的投资是永远,最差的投资是天天。

02-12 18:37

专一于茅台,你肯定会失去很多机会,
但是你得到的却是一个100%的确定性。

02-14 08:05

赞同你的人,就赞同。反对你的人,就反对。再好的帖子,也改变不了他人的观点。人的观点,决定了他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