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到哪个阶段了?该如何操作?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转载来源:金牛基金网

进入下半年,A股画风突变——

成交量迅速放大;

以大金融和地产为代表的蓝筹权重板块接力此前涨幅较大的以科技和医药为代表的中小创板块;

主要指数迅速提升,截至7月6日,上证指数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后已经站上了3300点!


上周已经提到了本轮牛市的核心逻辑,即在政策上从间接融资为主到提升直接融资比例转换所带动的金融改革,全球宽松的货币供给和低利率环境,疫情后复工复产推动的基本面提升。

在以每日成交量和北向资金为指标的市场情绪迅速变热背景下,牛市如期而至……

不过,这车速也着实有点快,部分投资者可能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

目前,有三个问题可能困扰着投资者:

01

牛市进行到哪个阶段了?还适合投资吗?

02

投资选品上,该如何选择?

03

何时应该考虑退出止盈,将收益落袋为安?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小牛将为您一一解答~

牛市进行到哪个阶段了?

目前还适合投资吗?

近期随市场快速上涨,主要指数估值快速提升,此前一直趴在地板的权重蓝筹估值也得到了迅速修复。

市盈率是判断目前市场点位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我们也可以参考这个指标来判断目前市场进行到哪个阶段了。截至7月6日,上证综指市盈率已经由合理偏低的位置走到了合理偏高的位置。

如下图

但这是不是说明,目前市场已经不适合投资了呢?


我们认为不是!

逻辑有三,此前也有提到:

一是伴随金融改革,在经济金融体系提升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定位,预期的提高也有望给予股市更高的估值定位,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股市合理估值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是考虑到全球宽松的货币供给和低利率环境,也提高投资偏好的作用,给予股市更高的估值预期,同时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这种宽松的环境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延续维持。

三是目前估值水平考虑了一季度国内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受疫情影响所带来的冲击,伴随复工复产推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有望得到逐步修复,盈利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如市场保持当前估值水平,点位有望进一步上行。

所以说,我们认为虽然目前市场主要指数估值水平已经有所提升,但从中期来看,市场仍然具备较强的投资价值。

同时,后续市场的趋势性机会料将逐渐向结构性机会转换,而基金对于结构性机会捕捉能力优秀,遂此时通过优质基金配置权益市场仍然是非常合适的时机。

对于还没有进场的投资者,该怎么做?

小牛建议一种比较适合当下市场的进场方式。

将您计划投资权益市场的资金分成两份,一份当下直接买入,然后观察市场走势,如果后续市场继续上涨,那么另一份就不投了,毕竟我们没有办法赚足市场的每一分钱,如果后续市场出现较大调整,我们再将另一份资金买入进行补仓,以期摊底持仓成本。

最后要关注的就是何时应该开始考虑落袋为安的问题。

何时应该考虑退出止盈,将收益落袋为安?

应该说,对于本轮牛市,我们当前认为是具备长牛的投资机会的,如果是长牛且我们投资的是基金或者小牛推荐您的组合,那么您就可以长期持有,以其获得经济改革和科技创新带来的长期增长红利。

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应动态的进行观察,尤其这几日,市场走的过快,也引发了很多投资者对于快牛甚至疯牛的担忧。如若市场继续这样疯狂上涨,作为投资者就应该去关注并考虑在合适的时机退出。因为市场涨的太快,跌起来的时候往往也会很凶。

我们也给出几个指标,投资者可以进行关注,并在相应信号出现时考虑止盈落袋为安。

第一个:市盈率。

我们说当前市场一个合理偏高的估值水平是恰当的,但是如果市盈率太高了,那么肯定是有危险的,所以我们也应关注市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和高市盈率行业或企业业绩兑现情况。

第二:北向资金流向。

北向资金敏感度较高,对于市场情绪也有着较大影响,今年以来持续净流入,四月、五月、六月分别净流入532.58、301.11和526.79亿元,进入7月以来更是有加速井喷的态势。北向资金有着先知先觉的特点,所以,关注北向资金流入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市场短期走势。

第三:政策表态。

15年牛市后来被大家称为杠杆牛,当时配资乱象让市场指数快速拉升,而后监管打击配资也成为了牛市破灭的重要原因。本轮牛市启动前,两融余额合理,杠杆水平较为健康。但伴随7月市场进入快速上升的状态后,配资乱象又有抬头之势,所以我们也应关注两融余额及政策表态,尤其是三大报的表态,如果监管开始关注配资乱象,那么我们也应注意相应的风险了。

上述是小牛认为当下比较值得关注的止盈信号或指标。

 @ETF玩家    @华泰柏瑞基金    @蛋卷基金    @今日话题    @科技100      

$上证指数(SH000001)$  $红利ETF(SH510880)$   $科技100ETF(SH515580)$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详情请参阅相关法律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