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解读--新型城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如今,“十四五”尚未过半,目标已然达成,速度不可谓不快。

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城市已进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阶段。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内容涉及面广,需要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消防、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动。

同时,地方政府详细调查更新地区的群众总体需求,形成地区的城市更新实施纲要,明确城市更新的目标任务和刚性要求。之后委托平台公司联合街道、社区等形成更新推动主体,与地区居民、产权人和愿意参与的市场主体详细洽谈沟通,形成务实可行的更新实施方案和详细设计,通过更精准的功能定位、更合理的空间利用、更巧妙的创意设计为地区增值赋能。

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钱从哪儿来是一大难题。周岚建议,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实施建设运营一体化。支持参与更新的市场主体提高物业持有比例和期限、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更新改造的投入,同时也推动开发主体由“一蹴而就的房地产开发商”转变为更新地区的长期运营商,在更新和运营过程中不断响应居民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完善功能、改善业态、提升活力,与所在社区、居民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有机整体。

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1)产业类包括产业配套设施、商贸物流网络、消费类基建等;
2)市政设施包括交通设施、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设施、老化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数字化改造等;
3)公共服务类基建包括医疗卫生、学校、养老托幼场所、文化体育设施等;
4)环境质量基建包括历史景观保护、生态绿地系统、绿色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5)县乡衔接主要是基建向乡村延伸,如管网延伸、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县乡养老服务网络等。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60%的城镇化率后需补短板。根据国家发改委介绍,县是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划单元,其建制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郡县治、天下安。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是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县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县城建设发展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重要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