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旅游见闻,再谈预制菜长期逻辑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好久不更新了,不知道大家国庆假期过得如何?

我先来聊点国庆出游的几个印象。

国庆我的日程如下:29号还在厦门,30号出发去无锡,随后5号去了上海。

29号去厦门中山路,以往周末就人声鼎沸的中山路,在国庆长假首日竟然有些冷清,不知人都去哪了;

在无锡的几日,一边玩一边在烘焙店内学习,烘焙店附近的几个街道都没什么人,附近的大悦城也稀疏,只有在南禅寺周边见到了往日国庆有的人挤人现象,不知道平日里的无锡人流量如何,有在无锡的朋友可以分享看看;

最后一天到上海,在天津路、安福路周边总算见到了比较多的人,对于热衷散步的我来说,上海还是很好玩,街上总有很多新奇的事在发生。

其次在出行的吃住方面,住的话酒店价格翻倍涨价了,出行因为我是动车,价格变动倒是不大。

以上就是我观察到的一些片面印象,直观的感受,就是在出行和酒店这类旅游刚需消费上,恢复应该还不错,但像是景点、餐饮这样的旅行“可选消费”,可能就没有假期前预测的那么乐观。

只能说慢慢等吧,大家的信心还未恢复。

其次还想聊聊预制菜。

8、9月份的几大社交平台舆论,对预制菜有蛮多争议的。主要是预制菜进校园后的新闻发酵而起。

不少人借此开始反对预制菜,其观点也大多都是简单粗暴,把预制菜=添加剂、难吃、不安全挂钩在了一起。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觉得未必,那些畸形的食堂承包制度,可能更值得反对。

但站在一个广告人的角度来说,事实重要,人们的心智印象更重要。预制菜的确在当下口碑不佳,想要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有所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底部市场,可以多看看行业的长期逻辑,多一些持股信心。在预制菜上,除了C端消费者,预制菜还有一大增长逻辑就是B端的餐饮,以及G端的监管也会有所促进。这是我在微博见到有餐饮的从业者分享,与在烘焙店和各个小店实地逛完之后,更加确信的一个逻辑。

其分享核心的内容大概如下:

1)餐饮店的核心之一是食品安全和清洁消毒(我理解这是兜底的核心)

而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全世界最严格的(需要查证),如果按此标准,国外大部分米其林餐厅都是不合规的;

作者举了个例子,他的店内有一款鲜榨番茄汁,监管人员到店检查,提出番茄有破皮、烂的现象(因此不能售卖),老板认为(原料)有破皮、烂属于正常现象,在清洗、使用时候挑拣出来即可。但无解,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不卖这款产品了,其他门店改用山姆买的果汁替代。

这就是B端商家的现状,除了监管因素之外,小餐饮的利润率其实不高,一些夫妻店的利润,就是夫妻两个人起早贪黑,勤勤恳恳挣出来的辛苦钱。

而预制菜的出现,在节约人力&成本方面的收益,就为商家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例如烘焙店的一款牛角包,如果是自己制作的话,需要一台专门的大机器,并且还要有专门的员工懂得操作,并有时间操作。而速冻面团的出现,就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朋友店里也都替换了$立高食品(SZ300973)$ 的牛角包。

从B端看,后面是监管的大棒,前面是降本增效的诱惑,想要延缓预制菜在商家端的渗透,都很难。

2)监管执行的难题

在食品生产的相关规定中,有部分条款是模棱两可的,这部分空间到了具体落地时,监管人员一般会从严执行。

原因也容易理解,假设我是一名基层监管,那么我最希望的,就是最好我负责的区域不要有食品安全事故出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自然要从严监督,监管风险最好是往前推,更省心省事。

因此,现包的水饺,万一包饺子过程手没擦干净,万一掉了点什么脏东西进去,有风险,不给批;

预制的水饺,机器造,无菌生产,并且已经有严格的监督规范了,可以。

其次,餐饮店这么多,我怎么实施?

如果我是监管基层,夫妻店,地摊店多半是不合规的,但人家也不容易,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有人来举报,不然天天去抓也抓不完,更可能闹出点什么社会问题来。连锁店?影响的范围更大,人家的资金也雄厚,抓好的话能够做好带头作用,那就严抓严打。

所以,从G端监管角度看,自身的工作压力,也会对预制菜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带来促进作用。

以上就是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了,磨底过程不容易,但还是乐观一点,怀着信心和耐心走下去。

$安井食品(SH603345)$ $立高食品(SZ300973)$ @今日话题 #2023国庆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