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家来处事,用道家来自处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用合适的工具,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或桥梁。

儒家讲求道德修行,道家讲求智慧觉悟。

《传习录》王德峰课笔记

王学大纲: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立志,谨独,事上磨练。

学到薛侃录,王学的框架和脉络大概了解了。
王学特别要求立志,要在心上下功夫,要把心在事上磨炼。终极目标是“做圣人”,讲求的是积极入世,即使身隐退,心也要入世。这就我看来,太累了,更重要的是心累。这与我的性格貌似不完全契合,也和我这近四十的年龄不契合。
道家在目标上,讲求“避难”“没身不殆”“可以长保”等,手段上,则是顺其自然、无为等,这与自身的性格和禀赋相近或一致。
我更多的还是顺其自然,追求的更多的可能是没身不殆和可以长保,而不是去做圣贤。

儒家方面,学好《论语》就够了。

理,有点像“规律”

无心外之理,指的是万事万物的理(规律)都离不开心来反映和呈现。

万事万物的理,我们的本心都已具备,只是具体的事物我们并不具备。(这点的理解是心具备理解规律的条件)

中国哲学的命题是:如何安顿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好的生命。

西方哲学的命题是:客观知识如何可能。

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

无限心无法安顿在知识中,它只能出世,超越现实,因为现实是由有限的事物(知识)组成的。人不能纯粹在物理学或金融学中安顿心。超越现实的三条路:哲学宗教艺术。科学不解决出世的问题。

惟精:把事情做的好,通透。

惟一:对天理(自己的理解,唯一的规律)的领会。

明善:知道哪些事该怎么做。

诚身:对待事物做法和态度。

王阳明的“格物”指:正事,做事情的同时领会做这个事情的根本的道理。重回到他本有的知,把这个遮蔽去掉。符合天理地做事。

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值得借鉴,同时心学的应用范围在于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而不在于客观研究。

心即性,性即理。“性”指天道,中庸有“天命谓之性”

“气”是动物性

“性”指“人性”?

王阳明讲的“心”,不是“意识”的意思,而是有点类似于老子中“道”的概念,无法被定义和言说。但是它是每个人自身具备的。

致良知,指倾听良知的声音。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诚意”,诚意的功夫是格物。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诚身”,诚身,身指亲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