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纷纷叫卖不良资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丨楚济慈

来源丨零壹智库

“甩手”超大资产包,让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再次受到市场关注。近年来,捷信消金陆续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与转让,在2023年曾先后三次转让不良资产,合计金额超过198亿元。

除了捷信之外,中银消金也是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排头兵”。截至5月15日,中银消金今年已经在银登中心发布了23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公告,未偿本息合计超过40亿元。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实施三年,捷信消金是在试点扩容后,第一家开设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费金融公司。三年来,试点业务机构、账户持续扩容,业务规模实现大幅攀升。

根据银登中心的数据,2023年全年,不良批量转让成交553单,成交规模达到1193.69亿元,同比增长222.68%。其中,消金公司不良转让业务“从无到有”,2023年成交规模增至183.7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2024年消金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还会延续上升趋势,将有更多持牌消金公司打包不良资产出售。

在逐渐高涨的不良资产处置需求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衍生的消保问题,比如暴力催收。数据显示,在消费者针对消金机构的投诉量中,暴力催收问题始终高居榜首。

01

260亿资产包,捷信20亿“甩卖”

近日,捷信消金即将转让一个本金规模高达260亿元、报价约20亿元的资产包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个贷不良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

据了解,该资产包不会在银登中心挂牌。目前已有两家地方AMC意向接盘,其中一家为捷信消金的老主顾浙商资产。

早在2021年,浙商资产就成功接手捷信消金108亿元规模的资产包,2023年再次定向收购本息合计170亿元的资产包,并交由旗下子公司大熵科技进行资产处置。

捷信消金在2010年成立,为我国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其控股股东为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在全球近10个国家开展业务。

2019年,捷信消金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1045.36亿元),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然而随着监管环境趋严、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金融行业朝向“存量”客群的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捷信消金经营业绩下滑,资产规模也大幅缩水

企业预警通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捷信消金营收分别为63.93亿元、132.55亿元、185.16亿元、173.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31亿元、10.22亿元、13.96亿元、11.40亿元。

到了2020年,公司业绩大幅下滑,陷入裁员、亏损、卖牌照的风波中。财报显示,2020年捷信消金营收为112.32亿元,同比下滑35.15%;净利润为1.36亿元,同比下跌88.07%;总资产为652.07亿元,同比下滑37.62%。

与此同时,2017年至2020年,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率高企,分别达到3.82%、3.98%、3.6%和2.80%。近几年,捷信消金陆续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与转让,如在2023年先后三次转让不良资产,合计金额超过198亿元,涉及借款人数超126万户。

2020年之后,捷信消金未再单独披露财报。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捷信消金总营收为3.86亿欧元(约3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下降66%;利息净收入总额为1.9亿欧元(约14.9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73%。

2021年起,捷信消金停止新增业务,目前在其官方公众号点击“立即借款”后,仍然显示“捷信暂无适合您的产品”。不过公众号推出贷款导流服务,多篇推文简单粗暴地挂上小程序跳转图片,点开后出现“众安贷”、“分期乐”、“度小满”等贷款产品页面。

在经营困境之外,捷信消金还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金目前向信托公司提供的存量质押应收账款规模达125亿元。2023年11月8日,外贸信托向捷信消金发送的一份还款通知函显示,后者总计欠付外贸信托的贷款本金实际高达31.7亿元。

同时,捷信消金70亿股权已全部被质押。企查查显示,2024年2月,捷信消金23.1亿元股权被其母公司捷信集团质押给了天津银行,登记日期为2月28日。这是继2023年9月将46.9亿元股权质押给外贸信托之后,捷信消金的第二次股权质押。至此,捷信消金的股权质押总额达到了70亿元,被质押的股权比例已达100%。

捷信消金的未来会如何?根据北京商报2022年的一则报道,除了“2023战略”线上转型战略之外,捷信消金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2024计划”,其中提到“仅保留客服和催收等团体,规模缩减至200人左右。不再发放贷款,公司最后一笔贷款还款日期是在2024年,至此清退全部业务。”

02

摸底:消金不良转让规模暴增

目前,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31家,大多由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等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截至2023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均突破1.1万亿元;2023年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7亿人次

自2010年首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算起,历经十四年,我国持牌消费金融的发展大致走过了4个时期:试点期、快速发展期、整顿期和规范发展期,这一发展历程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爆发和整顿规范。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一阶段,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倾向规范提质,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审批谨慎,遵循“成熟一家、获批一家”的基本原则,此后只有建信消费金融在2022年获批、2023年开业。

“跑马圈地”时代早已结束,行业增速放缓是既定趋势。“预计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扩容效应基本释放完毕”,惠誉博华表示,全年行业规模将在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之间,增速将维持在15%左右水平,并有一定概率在之后1~2年内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资产质量方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于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具有小额性、分散性,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在消金行业快速扩张时期,逾期与不良资产规模增长迅猛,整体逾期率和不良贷款率几乎翻倍增长。《中国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专题报告》显示,某头部平台30天和90天以上的余额逾期率分别从2018年末的1.43%和1.01%,上升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2.70%和2.01%。

惠誉博华在《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年度展望》报告中表示,2022年消费金融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22%,自2018年后首次回升;年末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85.24亿元,同比增长23.58%,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超过贷款增速。

具体到消金公司个体数据,招联消金的不良贷款率从2020年的1.78%增至2023年上半年的2.31%;2021年至2023年6月末,兴业消金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2.14%、2.18%,海尔消金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2.3%和2.31%。

截至2023年9月末,马上消金不良率为2.45%,相比2022年末的2.05%上升了0.4个百分点;金美信消金2023年整体不良率1.82%,自营业务核销后不良率达到6.47%,其中生活贷不良率7.27%,极速贷不良率5.4%。

中银消金不良贷款指标也上升较快,2021年至2023年末,公司不良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5.4亿元、17.28亿元和24.95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2.94%、2.80%、3.47%;与此同时,中银消金的贷款拨备覆盖率却在不断下降,依次为321.27%、280.16%和231.00%。

除了捷信之外,中银消金也是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排头兵”。2023年中银消金共发布了4期转让公告,未偿本息总额合计6.41亿元。截至2024年5月15日,中银消金今年已经发布了23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公告,未偿本息合计超过40.95亿元,远超去年全年转让总额。

2023年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进一步扩容,此次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明确将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并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辽宁、上海等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零壹智库查询银登中心官网发现,截至2024年4月30日,在31家持牌消金中共有25家消费金融公司开设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第一家开户的机构为捷信,时间为2023年1月11日。

表1:25家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费金融公司

来源:银登中心官网

银登中心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显示,2023年全年,不良批量转让成交项目为553单,成交规模达到1193.7亿元,较2022年的369.9亿元增长222.71%。

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为183.7亿元,占比15.29%,相较2022年是“从无到有”,且这一金额相当于2022年消金公司的不良贷款总额。

零壹智库在《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洞察报告(2023)》中指出,消费金融公司“长尾+下沉”的客群定位本身决定了其信用风险要高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但近年来其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升,考虑到坏账率指标本身存在滞后性,消费金融不良率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

有媒体援引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2024年消金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还会延续2023年的上升趋势,将有更多持牌消金公司打包不良资产出售。

03

金融消保的挑战

消金资产质量的困境,不仅仅直接体现为不良资产,同时也体现在投诉上。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蚂蚁消金(支付宝)、捷信消金、马上金融、招联金融、中邮消金5家持牌消金累计被投诉量均在10000条以上,投诉的理由以暴力催收、高利贷居多。

关于“高利贷”的投诉比例高,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消费金融产品利率上升,一般情况下,利率走势往往跟不良率走势成正比。而“暴力催收”则体现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无论是出让之前的催收,还是出让之后的催收。

从近30天投诉量来看,蚂蚁消金(支付宝)高居第一,超过了3800条;被投诉量位居2-5位的分别为马上金融、海尔消金、中邮消金、中原消金,近30天投诉量分别为563条、312条、308条、241条。

表2:31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投诉情况表

数据来源:黑猫投诉平台,零壹智库整理

注:时间截至2024年4月30日;部分企业名称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不到,因此用旗下APP名称进行搜索。

金美信消金在2023年度报告也中披露了投诉数据。年报显示,2023年全年累计接收投诉案件3125笔,实际受理具体分析投诉583笔,根据投诉事由划分,因债务催收方式和手段引起的投诉案件293笔,占比达到50.26%。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思聪表示,近年来,监管部门在消金公司治理、股权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将金融消保工作被放到了重点位置。

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机构管理”两个专章,更加突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章节中,《办法》专门就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贷款品牌自主管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等要点进行了规范要求。

王思聪介绍,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设置了金融消费者投诉平台,从实际情况来看,个贷资产质量日益严峻,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协会希望通过这个投诉平台,为金融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理性沟通、高效解决问题的桥梁,研究探索更好的消保机制。

不过,他认为更为重要的还是金融机构对资产质量的管理,以及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和催收等贷后服务机构的合规与自律。

参考资料:

[1]零壹智库,《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洞察报告(2023)》

[2]消金头条,《捷信260亿个贷资产包贷转让,浙商资产有望再次接手!》

[3]中国经营报,《新规正式实施消费金融行业的存量与增量将往何处去?》

[4]惠誉博华,《消费金融行业展望:行业增速承压,金融债重启将降低融资成本》

[5]北京商报,《深度|捷信消费金融浮沉录》

End.

往期推荐

银登中心:个贷不良转让增长4.5倍,信用卡和消费金融增速惊人

助贷财报探析:资产质量正在下滑,减值和准备金猛增

毛利超98%,不良资产太赚钱了,海德股份并购催收和清算公司

个贷不良资产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