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 | 聊聊关于商业地产脱碳的几个“冷知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双碳目标的实现关乎大国责任担当、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也是新一轮全球贸易竞争和金融竞争的关键抓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商业地产行业也正积极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转变。

值此世界环境日之际,让我们一起聊聊关于商业地产脱碳的几个“冷知识”。

碳盘查是企业自发地收集、审查、整理建造或运营期间的碳足迹相关信息,根据国家规范进行总体的碳排放计算并制作计算分析报告,供企业内部使用。

企业在完成碳盘查后,其结果可用于内部评估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估算实施相关措施后的减碳量,并为后续开展脱碳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使用。如果企业还需要就碳盘查结果与关注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府管理部门、供应商、客户、投资人、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沟通,则需要第三方机构对碳盘查结果进行审核,获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咨询分析报告书,从而完成碳核查全过程

租户可以在能耗现场附近安装分布式设备生产可再生能源;也可在市场采购通过集中式设备生产的可再生能源,通过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远程输送到使用现场。综合考量,太阳能发电对于房地产的可行性最高且成本最低。

如果租户条件不允许自己生产可再生能源,可通过两种形式采购外部可再生能源:

绿电(实体能源采购 PPA)

绿色电力(简称“绿电”)泛指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具有“证电合一”的特点,电力用户通过电力交易中心或者与新能源开发商签署直接购电协议(PPA),同时获得电能使用权和“绿证”。

绿证(虚拟能源采购 vPPA)

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是能源消费者做出可再生能源使用声明的凭证,具有“证电分离”的特点,主要有国内绿证GEC、国际绿证APX TIGR和I-REC三种。企业从交易平台、中介或新能源开发商购得绿证,即宣称自身使用了绿色能源。并不依托于绿电的物理传递。

脱碳可分为技术减碳和碳抵消两类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办公空间规划、供应链脱碳等统称为技术减碳。碳抵消与技术减碳成本的差异,体现为运营支出(OpEx)和资本支出(CapEx)的区别。碳抵消尽管在单次成本上远低于技术减碳,但只能满足当期的脱碳要求,需要持续投入;而技术减碳的影响则具有延续性,成本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分摊。

近两年,越来越多领先的商业地产业主在脱碳措施的不同领域做出尝试和努力。CBRE对14家领先的上市公司业主(其中8家为内资,6家为港资)发布的2022年ESG报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所有业主都已披露自身的范围一、二的碳排放数据。可持续楼宇认证是大型商业地产业主使用范围最广的举措,以及在脱碳领域的必修课和实践最低门槛。智慧楼宇系统也是业主重点投资的领域,71%的业主在ESG报告中介绍了其智慧楼宇系统与脱碳目标结合的实践,其中内地业主表现更为积极。而绿色租赁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有一半业主提到其在推行绿色租赁方面做出的目标或行动。

与此同时,商业地产业主也为配合租户的脱碳行动不断打造和完善其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其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及率达到100%,其后依次为在建筑材料、办公空间规划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领域对租户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有36%的业主(全部为港资业主)已开始通过采购绿电完成其部分或全部楼宇的可再生能源替代

链接浏览下载完整报告

更多关于商业地产脱碳的冷知识和热话题,请关注6月17日「立行ESG」线上研讨会Vol.2——商业地产的碳足迹和脱碳路径

早鸟报名开启!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注册报名。更多研讨会主题信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