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到经济学,是谁创造了经济学的风险概念?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2

作者微信公众号:有金有险

知乎:思凯

1921年弗兰克·奈特在他的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里,写过一句悲观的话:“这个世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知,其实是一个问题。”提起奈特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应该都是一脸懵逼,毕竟比起凯恩斯哈耶克这些如雷贯耳的人,他似乎不那么显山露水。但对于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而言,奈特则是祖师爷一样的人物,许多常用的经济学概念,比如利润和企业的理论内涵,都是在他笔下得到界定的,更不要说他还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学生包括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如果参照高斯在数学界的谱系图,奈特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不遑多让。

△芝加哥大学

奈特出生在1885年,生完他之后父母又一口气给他添了10个弟弟妹妹,硬是凑出一支足球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他没上过高中,就读的学院主要功能是管教令人头疼的孩子。拿到学士学位后,他到康奈尔大学当哲学研究生,结果一个教授告诉他“你要么少说话要么离开哲学系”,另一个教授认为他研究哲学根本就把握不住哲学的核心,于是他就转行去学了经济学。很难相信这样的大牛居然是一个话唠,不过从此哲学失去了一个唐僧,经济学界却拥有了一位大师。

那个时候经济学依然是一门思辨的学科,与现在的研究范式和内容差异巨大。经济学思想被古典经济学统治,静态的均衡看似不可动摇,几乎没有人承认存在波动,经济的所有参与主体也被赋予绝对理性,已知与可知都是必然,总之一切都完美地如同天地间的大和谐。但是童年的贫苦经历使得奈特成为一名“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这不仅影响了他对人性的判断,也影响了他对经济学基础的思考。

与我们之前的七篇都不一样,奈特对于测量人类的可行性抱有最深刻的怀疑。芝加哥大学的大楼里印着开尔文的一句话:“当你无法进行测量时,你的知识就会过于贫乏。”对此奈特嘲讽道:“当你无法进行测量时,你随便怎么量都行。”那个时代的主流在于测量确定条件下不同的经济参与者依照固定的概率法则进行决策的行为,一切都像等待骰子掷出一样简单明了。但是奈特不认同这一点,在他看来,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质。

在他看来,我们所有的决策的核心与基础是对未来的预期,但是只要是预期,那么偏差就不可避免。尽管没有明确地提及使用贝叶斯法则(风险小史(五):贝叶斯,一个只活在教材里的男人),不过奈特明确表示仅仅基于历史数据来评估未来,并不足以消除不确定性。数学概率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但是对于经济体而言,这样的重复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预期的主观概率与真实的客观概率是不一致的。

无论是数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发现,真实世界的概率并没有完全像理论上那样遵循钟型的正态曲线,而是存在着更多的不稳定。这就让我们产生了疑惑,当量化的具体结果和围绕量化结果的波动同时存在的时候,究竟我们所说的风险是什么?

奈特对此的解释是,我们混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风险是可测量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不可测量的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而言,风险甚至谈不上是一种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现代经济学含义上的风险观正式确立了起来,经济学的风险概念也实现了与数学上不确定性的结合与剥离。

但是这个理解的问题在于,对于我们熟知的证券价格而言,如果我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不变,那么证券的现价应该也是不变的,但是证券价格却是不断变化的,这表明投资者在不断发现自己的预期是存在偏差或者错误的。因此从证券价格的角度而言,价格的不断变化,既是需要测量的风险,也是预期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