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很赞]//@空之客:回复@黄建平:似乎把因果逻辑给弄反了。
任何一个药的优化都不应该是以提高给药剂量为目的,而是要通过靶向的亲和力、选择性、剂量的平衡,让最终到达靶细胞或者靶蛋白附近的活性产物达到最合适的浓度,做到比较合理的efficacy-safety profile,简而言之就是一方面能用最低的剂量起效为好、另一方面能做到最高的毒性限制剂量为好,而不是给药越多越好。例如,如果药对某个靶点的亲和力很高(即很低剂量就能结合上配体),那么要顾虑的就是选择性问题亦即脱靶毒性,就是说会不会靶向性不够好、导致在不希望结合的位置结合上了,又亲和力很强、使得杀死了不该被杀的细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剂量就会受到限制,也就是很容易就触碰到毒性剂量了;当然如果亲和力和选择性俱佳,自然是药物筛选的上上之解,因为用很少的剂量就能达到目的,即起效剂量足够低。
就HER2-ADC而言,大家使用的抗体要么是一样的(曲妥珠)、要么也是很接近的,在抗体本身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上应该差距不大,所以ADC的靶向性差异主要不来源于抗体。然而,由于linker本身设计的不同,导致绝大多数ADC有两大问题:一方面是linker在血液循环中不稳定,即可能在尚未到达肿瘤细胞之前就在血液中脱落,杀伤无辜的血细胞,导致降白等血液毒性;另一方面是DAR分布不均,同一批ADC中有的挂8个payload、有的挂4个、有的只挂2个,这样会导致就算ADC准确抵达肿瘤细胞并完成结合和内吞,所释放的小分子毒药的数量也是不可预期的。
这两个大的问题是导致现在所能看到的ADC都面临的共性限制,也是多数ADC企业都在试图跨国的坎。对于血液毒性,在临床上处理是个较棘手的问题,也是现在多数ADC剂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特别是Kadcyla),这个很好理解,剂量稍微高一点,就会让ADC还没到肿瘤发挥效力之前先出现严重的免疫细胞下降,重度感染甚至肿瘤短时间的增大(免疫细胞被错杀了)都会让临床医生很难办;对于DAR不均也是临床剂量选择很头疼的问题,比如本来设计DAR=4推算出一个临床合理的剂量,但打进身体的ADC可能有一部分挂了8个毒药、导致肿瘤细胞附近的毒药浓度就过量了、会杀死周边不该杀的健康细胞,或者可能有另一部分只挂了2个毒药、导致到达肿瘤细胞的毒药不够多、没法按计划杀死该杀的肿瘤细胞,前一种可能导致最大耐受剂量上限不够高,后一种可能导致起效剂量下限不够低。
8201的优点是DAR分布相对比较窄(即比较均一),而不是简单的DAR高、剂量高,甚至可以说它用着跟Kadcyla一样的抗体和更高的DAR(相当于设想中到达肿瘤的毒药分子数量可能要高出好多倍),却还需要更高的剂量,本身就不是一个合理的事情(虽然所针对患者的基线不同)。我们可以设想,如果8201可以用更低的剂量(比如1-2mg/kg)就能够起效,那么它就不用面临这么大的血液毒性,其临床获益会大很多。至于血液毒性,again,说明8201还完全没有克服linker在血液中稳定性的问题。
$西雅图遗传学(SGEN)$ $浙江医药(SH600216)$ $阿斯利康(AZN)$
引用:
2019-12-16 11:37
HER2单抗-ADC如果要想pk DS-8201,基本的条件是DARx剂量大于35,8201这个数约为40,也就是说DAR=4时,给药剂量起码需要8mg/kg以上,才有可能达到类似的细胞内毒性分子浓度。
所有的优化最终目标都是有效给药剂量的提升,国内目前离这一目标相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