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无痛攒钱」,从「拿铁计划」开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设为星标不迷路~

如果你不知道去往何处,那么你可能也不会喜欢最终的结局。

——《拿铁因素》

洪偌馨、伊蕾/文

和许多上班族一样,27岁的佐伊每天会在上班路上买一杯拿铁。直到有一天,她被咖啡厅墙壁上的一张风景画所吸引,却发现1200美金的价格对自己来说难于登天。

佐伊虽然有着一份体面工作,她拿着不低的工资,看起来生活光鲜。但除去必要的房租等生活开销,收入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无法全额偿还信用卡和助学贷款。

但是咖啡师亨利给她算了一笔账:一杯咖啡4.5美金,一周按5天算,一年下来差不多1200美金,正好是那幅画的钱。换算之后,心心念念的画似乎就可以轻松到手了

这是畅销书《拿铁因素》一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年轻人当下所面临的真实困境:我的收入那么少,如何开启财富大门?

其实,答案并没有那么复杂。

阻碍我们财富累积的可能只是一些并非刚需的消费或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每次买来只喝一半的奶茶、深夜看直播时的冲动消费、办卡即等于健身的会所会员、亦或是每月自动扣费却不常使用的某个APP……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却在无形中慢慢吞噬着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都做过一夜暴富的美梦,却忽略了积少成多才是常态。当日复一日的点滴累积叠加上时间的力量,其实足以迸发出让人惊叹的价值。

也是基于这一思路,中信银行上线了「拿铁计划」理财定投功能,希望帮助年轻人「无痛攒钱」——既能维持生活品质,也能慢慢积累财富。

1

走出误区:年轻人如何迈出攒钱第一步

只有赚的更多,才能变得富有。

现在收入太少,理财没有意义。

理财太麻烦了,需要有人帮忙。

这是《拿铁因素》一书中总结的入门理财的三大误区,看看你命中了几条?

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年轻时的第一桶金都是靠「攒」积累下的。比如,巴菲特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他积累财富的第一步是用送报纸攒下的2000多美元投资了一块农场。

但对于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来说,与父辈们相比,他们生活中的「拿铁因素」更多了,攒钱这件「逆人性」的事也变得更难了。

DT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轻人存钱调研报告》显示,超过7成30岁以下年轻人的存款不到10万元。而且,存钱的难度并不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记账、计划开支等为存钱做过的努力也极容易半途而废。

究其原因,除了房贷、房租、吃喝等生活成本更高之外,支付方式更便捷、消费需求更多、物欲诱惑更大等也都是年轻人攒钱的主要障碍。

更重的是,相比父辈们省吃俭用的攒钱方式,「Z世代」们普遍不希望因为存钱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这也让他们更难以积累财富。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自己的工资每年都会涨一点,但似乎手头并没有变得更宽裕,总是存不下太多的钱?

其实,相比绝对收入的增加,日常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可能才是对大家攒钱影响更大的因素。那么,如何能跨越这些生活惯性以及理财误区呢?年轻人又如何迈出自己的「攒钱」第一步呢?

中信银行的「拿铁计划」就将这一目标化繁为简拆成了两步——「目标设置」和「先攒后花」,通过极简的产品设计和理财定投的方式,将攒钱的门槛、难度和「痛感」降至最低,而将最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大化。

具体来看:首先,投资者可以在产品池中选择一只或者多只产品;其次,根据自己的攒钱目标和现实情况,设置定投金额(1元起投)、定投期数和定投频率(日/周/月);最后,只要静待计划自动执行、到期收获攒钱结果即可。

比如,《拿铁因素》里的主人公佐伊如果参与了「拿铁计划」,就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金额为1200美元的攒钱计划,目标是购买「梦中情画」,并设置每天4.5美元的定投计划,让账户定时自动扣款。

这样一来,佐伊就可以提前规划自己的消费,比如咖啡是否可以从外买换成自制,或者舍弃其他可有可无的消费项目,并将省出的「拿铁因素」存入「拿铁计划」,然后在到期时不仅能完成攒钱目标,还可能获得额外的理财收益。

(以拿铁计划底层产品乐赢稳健短债日开为例)

值得注意的是,「拿铁计划」的产品池中都是申赎灵活、风格稳健的日开型理财产品,兼顾流动性、稳健性和收益性,契合投资经验较少、追求稳健投资体验的年轻客户需求。

2

财富进阶,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CFO

事实上,「拿铁计划」只是中信银行为年轻客群提供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方案的一部分。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工作和生活》一书提到,出生在21世纪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百岁以上,而在一百年前,这一比例不足1%。

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全球各国蔓延,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的的国家养老金计划都面临着极大压力,这意味着个人势必要承担起更多养老支出。

书中强调,要过好这一生,我们需要仔细规划,以达到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经济与心理、理性与情感的目标」。为此,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生模式」,而解决财务问题是应对这这一巨变的首要前提。

聚焦于国内市场,《“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显示,预计203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年轻人「为老筹谋」的需求更加迫切。

也正因如此,中信银行在此前提出了「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CFO」的价值主张和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配置方法「三分四步法」,通过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来确保生活品质不因预期寿命提升而降低。

其中,「三分法」主要将生命周期划分为18-35岁、35-60岁以及60岁以后三个阶段,再基于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引导客户按照「平衡收支-预防风险-养老规划-长钱投资」四个步骤进行财务规划。

比如,18-35岁的年轻群体在事业的起步发展期面临着收入低、支出高的压力,首要目标是「打造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通过合理规划开支攒下人生「第一桶金」。

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拿铁计划」之外,中信银行还为年轻客户提供高流动性的精品货币理财、底层投向稳定性资产的「货币+」产品,通过具有高流动性的管理类产品让客户实现投资消费两不误。

在这一阶段,中信银行也为年轻客户提供信用卡、信秒贷等信贷类服务,以及保险产品等保障规划,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理财习惯的同时,也让客户善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真正实现「该省省、该花花」。

随着年轻客群迈入新的人生阶段——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结余资金逐步增加,他们的财务规划重心也将发生改变,更需要通过财富增值未来为养老支出做准备,建立家庭财富压舱石和风险屏障。

而当客户步入60岁之后的「银发阶段」,保持稳定的现金流、实现可持续的养老支出成为财务规划的重中之重。

此外,投资者要真正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金融工具支持,更涉及健康、娱乐等非金融服务范畴。

面对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产生的更多需求和更高财富目标,中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也随之「进阶」,甚至能够基于他们对客户的长期陪伴与洞察,先于他们提供解决方案。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也是中信银行一以贯之地践行「财富有温度」的一个缩影。

中信银行行长刘成在2023年报中提到,「让财富有温度」意在由内至外将「每一份价值都能被悉心守护」的品牌理想传递给每个有金融需求的客户,以个性化、多元化的大财富管理,满足客户在人生各个阶段对美好金融生活的向往。

这或许是我们在当下讨论金融机构「以客户为中心」的真正内涵,也是财富管理长期主义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友情提示,设置星标不迷路哦

—— 推荐阅读 ——

力压大行,股份行理财子凭什么

信用卡没有奇迹

银行的「财富中收」,怎么了?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

联系我们请发邮件:xinfinan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