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行业的壁垒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2喜欢:11

体外检测行业是医疗器械行业的最大细分子赛道之一,在中国接近万亿的医疗器械中占比15%,规模接近1500亿。在医院端是唯一赚钱的两个大科室,一个是IVD,一个是影像,IVD在医院收入端占比17%,毛利率接近89%,有IVD养全院的说法。IVD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发光五虎布局全品类和进口的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抢夺市场,进行国产替代。目前五虎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市场、渠道、研发壁垒。

1,目前的装机情况。

可以分为流水线战略和发光的装机。流水线的装机安图23年到Q3为A1,50条,X1 20条,B1 23条,目前的存量为A1,123条,X1 31条,B1 132条,合计为286条,按照300万的单产,可以贡献收入为9个亿左右,预计安图23年推进流水线为120条左右。安图今年的发光装机约为1200台,存量为9000台左右,按照30万的单产,则可以贡献收入27亿。所以按照的指引2024年发光保持25-30的增长是确定性非常强的事情。

迈克目前的发光存量是5000台左右,每年保持1000台左右的装机。流水线截至到Q3是生免加血液一起262条,按照半年度的数据拆解,预计全年的生免流水线为130-150条,存量约为180条,但是从质量与三级医院的占比来看,不如安图,安图的流水线已经是国产第一了。

亚辉龙的发光装机为国内5600台,海外2000台,流水线22年存量为26条,上半年推进35条,预计到年底为100条左右。亚辉龙国内、国际预计每年推进2000台左右的发光。

新产业的国内装机存量已经接近12000台,这里有个数据要说明下,新产业说自己的累积装机29000多台是从创业到现在,按照5年的换新周期去算,其实很多机器已经退役了。机器数据一方面是市场的数据,一方面是根据国内试剂的单产来算的。目前新产业在国内的试剂发光也就是25亿的规模,不可能出现20000台机器的事情。

迈瑞的数据没有披露,只是披露2022年发光试剂规模为26亿左右,这个和安图的数据是非常的接近的,也和市场预计的差不多。预计迈瑞的装机量为10000-12000台左右。

按照目前的流水线3000多条的规模,三级医院全覆盖,二甲医院80%覆盖,国产将保持快速推进。特别是安图与新产业,会和先发的安图、迈克、亚辉龙一起把医院的坑都占满,大三甲按照国产一条线推性价比,进口一条线推高端、精准来布置。其他二级医院按照国产为主,进口也做发光机器的补充。3年后,基本流水线布置到位。

发光的机器五虎约为4.2万台,按照目前的1.8万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已经是有2台以上的单院规模。按照三级8-10台,二级4-5台来算,整体规模约为8万台,目前只剩下三级的部分医院以及新开医院可以推进了。

为什么说发光只看5虎,这个机器的装机护城河已经很深了,其他的玩家的装机在1000台以上的只有科美诊断和万泰了,下个周期,基本玩家不会再进入化学发光这个领域了,因为检验科都是他们的机器了。如同目前罗雅西贝的垄断一样。

2,研发的壁垒

前期五虎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来构建壁垒,最低的基本都是5年10亿的规模,从研发人员来看,安图有1800人最高,1000人在试剂,800人在机器。迈克也有1080人,迈瑞有1300人,新产业600人,亚辉龙570人。按照行业标准的20-25万的薪酬,每年的研发投入至少迈入了2个亿的门槛。这个研发投入加上前期的研发的累积,后来者想要打破这些壁垒难度极大。

3,试剂的拿证壁垒

因为试剂都是2类,3类的医疗器械证件,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研发与拿证。从目前来看,新产业最高为168项,亚辉龙150项,安图160项,迈克105项,迈瑞预计为120项。加上生化的证,在生免流水线上运行最低检测项目及格线为350项,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壁垒。不过这个前期卡的较松,还是有企业拿证较多的。但是随着流水线的推进,生免一体成为主要趋势,整体有这个实力的,只有五虎。

总结:目前的IVD已经进入了竞争的下半场,由群雄并起到战国五雄,对于其他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小。还在拼命试图拿到入场券的还有基蛋、科美、普门、万泰、迪瑞、九强、圣湘等一众厂家。但是五虎在流水线的发力会进一步夯实他们在竞争上的优势。

$迈瑞医疗(SZ300760)$ $安图生物(SH603658)$ $新产业(SZ300832)$

全部讨论

01-08 14:25

这才是关键,壁垒的构成不仅要技术和钱,还要关键的市场时机。窗口关闭了,再多的资源都不顶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