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发布:近半数受访者对现有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专家呼吁提高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9月21日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公众意识,支持患者与照顾者”。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到来的前一天,9月20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该《报告》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指导,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联合发布。

发布会上,“忆起向未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圆桌讨论会”举行。来自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的神经学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以及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北京知友健康服务发展中心的代表嘉宾齐聚现场,共同交流分享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早干预所面临的挑战、患者和家庭的未尽之需等话题。

《报告》基于100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属的真实情况,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揭示了患者面临的早诊早治困境以及对创新药物的期待。

《报告》发现,在确诊后10.3%的受访患者未接受治疗,有75.7%受访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且有近半数受访者反馈了对现有药物治疗效果的不满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报告》发布会现场注意到,神经学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社会组织等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早干预所面临的挑战、患者和家庭的未尽之需等话题展开了热议。

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科普行动启动会现场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效果不彰成为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983万,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由于缺乏针对明确病因机制的治疗药物,当前仍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如危险因素控制、身体锻炼、认知训练等)。目前国内仅有5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且这些药物只能短期控制症状,难以针对明确病因机制入手延缓疾病进程。

《报告》显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占比最大的为治疗效果不好,为48.9%;其次是治疗费用过高,为36.73%。

总体来说,随着各地将阿尔茨海默病列入门诊慢病管理,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药物普及率已达到一定水平,但目前的药物治疗仍不能让患者及家属满意。

对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刚在现场表示,近半数的患者和家属对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效果并不满意,81.7%的患者和家属表示会主动询问医生使用创新治疗药物的相关情况。

“由此可见,如何用上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患者和家属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王刚表示,近年来,Aβ(β-淀粉样蛋白)单抗治疗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揭开疾病修饰治疗的大幕,非常期待它能为延缓和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病程发展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患病年轻化:60岁以下患者在调查中占比21.3%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但逐渐呈现年轻化的增长趋势,60岁以下应提早关注和防范。《报告》表明,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群中,年龄在60至79岁之间的人群占比最高,为62.1%。

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下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患者在本次调查中占到21.3%,相比国际上报道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占比5%~10%更多,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发病越来越年轻化。由于这类罹患人群尚处工作年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强化全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

对此,有关部门多次发布相关文件: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试点地区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在现场表示,虽然大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有所了解,但目前对于早期干预的认知普遍不足,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即轻度认知障碍阶段(MCI)。

“因此我们倡议尽早筛查、诊断和干预,为延缓和防控阿尔茨海默病赢得更多时间。与此同时,呼吁引进更多创新治疗药物,助力解决临床上长期面临的‘精准诊疗手段稀缺,临床缺医少药’的困局。”孙永安强调。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