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简评:历史性的一周后,如何看市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金简评:历史性的一周后,如何看市场?】
全球股市过去的一周下跌之快、波动之大必将载入史册。美股本轮以来下跌超过20%所需的时间创造了有记录以来耗时最短纪录,相比之下中国市场(A股及港股)虽也有下跌,但总体幅度相对小,特别是A股彰显韧性,符合我们在3月1日报告及电话会中的判断。在这历史性的一周之后,我们如何看待外围市场以及中国市场?我们综合简评如下:
(1) 疫情升级倒逼防控措施升级,“亡羊”与“补牢”的赛跑。本次疫情的传染性强、致死率并不低,新增病例不受干预的情况下会出现指数级的增长(也就是数据翻倍所需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并对医疗资源短时内造成巨大压力。任何一个社会面对这样的冲击需要反应快、决策效率高。而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决策的流程都是相机抉择,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只有问题结果严重到一定程度才会在全社会共识中,冲破各种政治和官僚体系的阻力得以达成,而此时往往已经过了对疫情控制的最佳防控时间。从二月下旬疫情开始在海外加速,到上周末,我们在很多国家见证了这样的过程。即使在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的领头羊国家,也是直到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才明显升级防控措施、加大检测力度。这是上周末以前全球股市暴跌的背景。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从全面升级疫情防控举措,到新增病例见顶,中间相隔大约两周的时间。我们估计其他国家升级后的防控措施也难与中国举措的严厉程度相提并论,其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不过亡羊补牢,升级疫情防控未来才可能见到“战疫”转机,这总算是积极的进展。这也是上周五美股及其他海外市场大幅反弹的主因,我们估计即将到来的一周,全球股市可能都会暂时喘口气,但是否能最终稳定还需要看新增疫情的情况。
(2) 还有哪些点值得注意?到了当前这个时点,可能已经很少人会去否认这是百年难遇的疫情。我们在两周前的报告《二十世纪三大全球疫情回顾及其对当前的启示》(3月2日)中回顾了二十世纪全球三大疫情(1918/1957/1968)的特征及其对同期经济与股市的影响。有如下几点共性在这里重申:1)三大疫情都是在全球范围传播,估计的累计致死总数均在一百万人以上;2)三大疫情都经历了前后两波冲击,当前可能是新冠疫情的第一波,今年秋冬季是否会有第二波还需要观察,这可能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药物及疫苗的开发进度;3)三大疫情演进的同期或之后,经济和股市都经历了明显调整。虽然这些并非疫情单一因素的影响,但疫情的存在可能会与其他经济中的脆弱环节一起,放大经济与股市的调整幅度。1957及1968年后的美国,经济都出现了衰退,1957年四季度美股累计下跌20%,1968年的那次美股累计调整幅度30%,调整时间也更长。当前美股从高点到低点的调整幅度已经超过1957年那次,并在接近1968年那次。但调整之后低点的估值依然算不上低,对潜在盈利下调的预期是否充分还需要再进一步观察。不过上周末美国升级防控措施在短期仍构成利多因素。4)金融危机与全球疫情虽都是社会危机,但金融危机有经济、货币政策可以多少有效应对,疫情的蔓延在对症的疫苗及药物未准备好之前,只能靠全社会努力来控制,经济政策的作用仅限于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之后。总体上看,尽管股市波动巨大,甚至某些方面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但当前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演。不过,其对不同社会的考验,视其社会治理能力、发展水平、医疗体系准备程度及民众观念等可能也不亚于金融危机带来的考验。
(3) 中国市场相对彰显韧性,“纯内需”相对跑赢,高股息是稳健之选,从中期来,全球市场对中国的机制、效率、社会治理能力等可能会重新认知;同时也需要系统性地思考全球低利率持续下的投资策略。中国市场在过去一周全球剧烈波动中,虽然也未能避免下跌,但也算独树一帜、韧性初现。总体上说,中国在疫情控制中大幅领先,目前复工继续深化,且此前多年蓝筹指数涨幅落后、目前估值偏低,相比海外市场中国货币、财政及产业政策空间充足,中国市场相对彰显韧性也是自然的结果。香港恒生国企指数在上周盘中创出2016年以来的低位,估值也基本接近2016年年初的低位,在基准情形之下可能已经代表着比较极端的点位(我们的基准情形是:本次全球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类比前述三大疫情中最轻的一次,1968年香港流感,中国外需面临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中外需“被按下暂停键”的风险)。后续需要继续关注海外疫情的发展、政策应对以及外需冲击之下中国的政策应对。不过,预计本次疫情之后,全球市场对中国的机制、效率、社会治理能力等可能会重新认知;相比海外大多数市场,中国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空间广阔,政策空间大,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是中期值得看好的趋势,短期市场波动提供反应这些趋势的优质龙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