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后的 三点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本人2014年开始投资股票,直到2017年读过李杰的《股市进阶之道》,才算开始对价值投资有了一点接触。这本书我来来回回看过三次,让我真正从猿猴进化成人类的两句话是: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2.杠杆是这样的一种东西: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它也可以获得足够好的回报,缺乏能力的人动用它只会死的更快,当你以是否拥有杠杆作为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时,你已经不可能成功。前一句就是老唐书里所说的股的模式,展开来看就是一个股票的价值最终要反应公司的价值,而公司的价值得要长年累月的发展才能有根本性变化,故而一两天的股价涨跌那仅仅是水中花、井中月,让那个14~15年每天上班盯着股票上下波动10%个点而心跳加速、时刻准备全速前进或后退的我,看着像个捞水里月亮的猴子。而后一句,就是老唐经常念叨的“远离杠杆”四字真言。

       后来很幸运的关注了“唐书房”公众号,很自然就接受了老唐关于价值投资的观点和认识。而且相比李杰,我觉得老唐对价值投资的解释和认知更适合我们普通人学习。我曾对我的一个同事这么形容:李杰像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高手,而老唐更像是内功深厚但只会一招的郭靖。因此,我对书房里的文章以及老唐的理论还是比较熟悉的(当然还达不到部分书友们八次、十次反复读的境界)。也正因此,在读《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过程中读的很顺利,没有产生观念的冲击或者反复思索不得其解的地方。所以,今天就班门弄斧,来讲讲三处就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老唐没有展开讲,而我自己认为值得展开来讲的内容。

       一、P25,倒数第二段“西格尔教授只是借用这个例子,用冷冰冰的数字告诉我们:即便在最惨的假设下,从美国股市大崩溃的顶部开始,坚持投资股票的长期结果也比投资债券更好。我们从而得出结论:股票收益率更高这个结论,并不需要买在最低点去实现。”

       我认为这里只是从历史经验去总结说明股票不需要买在最低点也能有好的收益,逻辑性不强,理论证明可以是这样的:

       公司的价值是会最终反映在股价上的。假设我们买了一个市价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比如市价是内在价值的两倍)。这个两倍是一个常数,而一个发展好的企业,其盈利将以一个中高速(比如15%)的比例复合增长。随着时间拉长,影响最终市值差(我们卖掉股票的市值与我们买股票时的市值差额)的重点因素将从那个常数转变为复合增长率和时间长度。

       进一步用公式表示:假设A1(买入公司时的市值),E1(买入公司时的公司净利润),PE1(买入公司时的市盈率,假设为50),An(卖出公司时公司的市值),En(卖出公司时公司净利润),PEn(卖出公司时公司的市盈率,假设为2),m(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则An/A1=(En*PEn)/(E1*PE1)=(E1*(1+m)^n)*2/(E1*50)=(1+m)^n/25。

        首先,An/A1的大小由分子(1+m)^n与分母25共同决定。其次,只要m和n足够大,相比常数25,分子将对An/A1的最终值起到更大的影响作用,且其影响作用随时间推延将越来越大。

        以上的推断同时适用于解释芒格曾经的一个观点:长期来看,公司市值的增长率与其ROE接近。

        二、P95,“。。。。单这一笔投资的获利总额就超过格雷厄姆投资生涯里其他投资的回报总和。如果去掉这一笔投资,格雷厄姆整个投资生涯的年化收益率会从超过20%降低为只有约17%。”

        这句话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前后矛盾、错误的,因为既然这一笔收益超过其他投资回报总和,那么去掉这一笔,年化收益应该从20%降到10%以下,为什么只降到17%呢?

        后来我用数据实测后,发现原文是正确的。数据是这样的(前文已知格雷厄姆基金存续期是33年):1*1.2^33=410;1*1.17^33=178.

        从这里我又再一次看出来复利威力的强大。仅仅三个点的收益差距,经过33年的复合增长,差距能有这么大。

        三、关于老唐的三大前提之一“维持当前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思考

        关于这一点的理解曾经乃至现在一直多多少少困扰着我,乃至说这一点,实际上我是有点发虚的,权且当作抛砖引玉,不对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股票交易市场有一个长期特征,就是消费类公司的长期估值一般都较高,而类似于房地产公司、工程类公司、汽车类公司等长期估值一般都较低。我想市场为什么保持这种特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前者自由现金流高,后者自由现金流低,同样的净利润,自然要给前者更高的估值。这是公司内在价值等于公司存续期内所赚的自由现金流折现理论所决定的。那为什么前者自由现金流高,后者自由现金流低呢?在不考虑应收、应付等影响净利润真假的情况下,通用的答案是:前者资本性开支少,后者资本性开支大;前者的固定资产重置成本低,后者的固定资产重置成本高。所以前者维持现有盈利能力投入的资本较小,而后者维持现有盈利能力投入的资本较多。

        但是难道上文中所述的后者就一定是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类公司吗?现在我们来设定一家汽车公司资产情况不变前提下的四种情况(为便于比较,代收税费假设不变,不考虑应收应付的影响)。

        A:年营收1000亿,利润率10%,净利润100亿,折旧摊销40亿,经营净现金流150亿(其中10亿为代收税费);

        B:年营收500亿(因为售价提高了,销售量降低),利润率20%,净利润100亿,折旧摊销40亿,经营净现金流150亿(其中10亿为代收税费)

        C:年营收1000亿(售价提高了,销售量不降低),利润率20%,净利润200亿,折旧摊销40亿,经营净现金流250亿(其中10亿为代收税费)

        D:年营收1000亿(售价大幅提高,销售量不降低),利润率50%,净利润500亿,折旧摊销40亿,经营净现金流550亿(其中10亿为代收税费)

        对于情况A,其经营净现金流中折旧摊销费用占比为26.7%(=40/150);对于情况D,其经营净现金流中折旧摊销费用占比为7.3%(=40/550)。显然,对于相同资产情况下,A情况的汽车公司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而D情况的汽车公司不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当然,有人会说怎么可能会出现D情况?一家汽车公司在其他厂家都是利润10%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在大幅提高销售价格,致使自己利润率达到50%,而不影响销量?我来说一种极端情况:假如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达成一个协议,协议内容是世界上只有这家汽车公司可以生产汽车,其他公司都不被允许生产汽车,且这家汽车公司销售价格不受限制。那么这家汽车公司的净利润率还达不到50%吗?

        当然,我上面说的极端情况不会发生。但是这种极端情况只是“护城河”的一种表现形式,你不能否定这个公司可能会有另一种“护城河”的表现形式来达到产生超额净利润率的效果。

        因此,我觉得一家公司其是否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公司,主要是看他是否有强硬的护城河带给他超额的利润率。如果有,则不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公司;如果无,则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公司。

        鉴于老唐的三大前提中的第二点“利润是否可持续”,主要考察的是公司“护城河”深浅,可以将这一点做一点变形:“利润是否可持续,护城河是否可以使其达到超额利润率”(这个超额利润率到底是多少,我还想不出来如何设定)。那么,老唐的三大前提就可以缩减为两大前提:1.利润是否为真;2.利润是否可持续,护城河是否可以使其达到超额利润率

        以上是本人的思考,若有表述不妥或错误之处,请老唐和读者不吝赐教、斧正。

        再次感谢老唐,是你的无私分享,让我受益终生。

全部讨论

2022-05-30 22:33

仔细学习了您的读后感,有一些想法想和您交流一下:
《我觉得一家公司其是否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公司,主要是看他是否有强硬的护城河带给他超额的利润率》这个表述,我个人觉得您解释的只是一种特例,我觉得老唐说的更多的还是从商业模式上去考虑的,有些商业模式天然的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例如房地产,一些制造业等,有一些商业模式天然具有优势,比如腾讯、分众等。而同一行业内,各家的资本投入应该大差不差,不会有像不同行业之间这么明显的差距。所以《我觉得一家公司其是否属于“维持当前盈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公司,主要是看他的商业模式是否有这个特性》
个人想法,欢迎讨论

2022-05-30 22:34

1*1.2^33=410;1*1.17^33=178,这个计算,也让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