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信上帝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在科技上遥遥领先的西方世界为什么那么多人笃信宗教?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开普勒的行星模型不是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上帝不是造物主了吗?

最震撼的是在新东方学GRE时,老师总结了一个规律:凡是涉及进化论的都是错的、负面的、政治不正确的。这虽然是野路子,但进化论在美国接受度的确远没有中国高。

甚至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宗教,并举例说牛顿、杨振宁、爱因斯坦等人都信上帝。

这当然有断章取义博人眼球的嫌疑。好在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详细谈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爱因斯坦信上帝吗?

那么爱因斯坦到底信不信上帝呢?答案是既信也不信。

如果我们说的是一般人脑海里的拟人化的上帝,消灾延寿有求必应的神,那么爱因斯坦是不信的。

如果我们说的是宇宙的秩序及和谐代表的上帝,虔诚献身精神的宗教情怀,那么爱因斯坦是信的。

爱因斯坦把上帝/宗教分为三种:

最初从原始人开始,主要是因为恐惧而唤起了宗教的观念。这些恐惧包括对饥饿、野兽、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人们试图通过世代相传的祭祀活动来取悦这些虚幻物,抚慰它们或者让它们对人类产生好感。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恐惧宗教”。

宗教形成的第二个来源是社会情绪。无论父亲和母亲,还是较大的人类共同体的领袖们都要面对死亡和犯错。人们对指引、关爱与帮助的渴望促成了社会的或道德的上帝概念的形成。这位执掌天意的上帝,担当保护、决断、奖赏和惩罚的职责。他是人在遭遇不幸和愿望未能达成时的安慰者,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这就是社会的或道德的上帝概念。所有文明民族的宗教,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宗教,主要是道德宗教。

恐惧宗教和宗教道德的共同之处,是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特征。

此外,还存在第三阶段的宗教体验,爱因斯坦把它称作宇宙宗教情怀。有些人感觉到人类的愿望和目的毫无意义,而自然界和思维世界却显露出崇高与奇妙的秩序。个人的存在给他的感受如同监狱一般,他想将宇宙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意义的整体去体验。

具有这种最高宗教情怀的人,常被同时代的人视为无神论者,有时也被视为圣人。从这个观点来看,德谟克利特、亚西西的方济各和斯宾诺莎这样的人彼此都很相近。

也可以认为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上帝。

斯宾诺莎把不依赖别的物体而存在的东西称作“实体”。实体的特征是,这东西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依赖外物存在。这意味着,外物也不可能摧毁实体。否则的话,实体的存在就要依赖于“外物不去摧毁实体”,等于还是依赖于外物了。既然实体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外物也不能摧毁它,那么实体肯定是永远存在的。用类似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证明出,实体是无限的,是唯一的,是不可分的,是善的。

这就等于在说,世间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体的一部分。因为只是一部分,所以是不完美的一部分。

这么一个永恒的、无限的、唯一的、不可分的东西,就是上帝。因为实体是无限的,如果有上帝的话,那么它一定是实体本身,不可能不是实体。

所以,斯宾诺莎承认上帝,但他心目中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或者犹太教中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无所不在的实体。

因此,虽然爱因斯坦经常阅读《圣经》,也谈论上帝,但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仰宗教的人。他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他主要强调宗教在道德和利他主义层面的作用。“人类有各种理由将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告者们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杨振宁也说过:“如果是人形象的上帝,那么它不存在,但是实际上是有造物主的”。

科学能替代上帝吗?

接下来我们不禁要接着问,既然不存在全知全能法力无边的人形上帝,那么我们有科学就够了,还需要宗教和上帝吗?

爱因斯坦的回到是:需要,科学不能替代上帝。

因为科学方法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事实是如何相互联系,又是如何相互制约的。

然而同样真切的是,有关是(is)什么的知识并不直接打开通向应该是(should be)什么之门。人们可以对是什么有最清楚完整的认识,可还是不能从中推论出我们人类渴望的目标是什么。

客观知识为我们实现某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是终极目标本身以及对实现它的热望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只有通过确立这样的目标及相应的价值才能实现其意义。

理智使我们明白手段和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但靠思考并不能让我们弄清楚终极目的和根本目的。廓清这些根本目标和评价,并使它们在个人感情生活中牢固地确立起来,正是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行使的最重要的功能。

爱因斯坦把这个目标定义为:个人自由而又负责地发展,从而可以在服务全人类的过程中自由而快乐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一个受宗教启发的人已经在最大程度上把自己从自私欲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于那些具有超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他的宗教情怀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对自然规律性的和谐入神般着迷,这种和谐揭示出了一种如此深邃的理性;与此相比,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思考和安排都只不过是其微乎其微的反映。只要他能够挣脱自私欲望的奴役,这种情感将是他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毫无疑问,这种情感与各个时代的宗教天才所怀有的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宗教信徒只要不怀疑那些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拥有理性基础的超个人的内容和目标的重要性与崇高性,就可谓虔诚了。它们的存在就跟他自己的存在一样必然、一样真实。

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久的努力,它要使人们清楚、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经常强化它们,扩大其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想象宗教和科学,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显然不可能发生了。

那些在科学上做出巨大创造性成就的人,大都浸淫了真正虔诚的宗教信念,即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适宜于理性地追求知识。而正是这种不懈的献身精神使得人们能够达到其最高的成就。

在思想深邃的科学家之列,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情怀的人。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

我的目标是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自己都在科学的领域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无论从进化的角度,时空的角度或是粒子的角度看,生命都是没有意义的。

的确,意义只能从宗教的角度来寻找,通过主观(宗教、社会、家庭或自己)来赋予。最好的结果是像爱因斯坦那样崇高伟大,最差也能让自己安心平静问心无愧地过完一生吧。

爱因斯坦定义的目标太高太理论化,我把这个目标定义为:追求自我的完善。

首先是思想和精神的自我完善,对普通人来说就是求知欲,最高的就是爱因斯坦说的自由而又负责地发展,以及追求和谐的宇宙真理的献身精神。这也是古人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

另一方面是肉体的自我完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肚子上的赘肉我们不由自主的有减肥的冲动,看到春光明媚自然而然的就有奔跑跳跃的渴望。这也包括对异性、子女、亲人的关心和爱。

人生而残缺,因此用尽一生来追求完美。

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追求熵减,追求和谐、有序和完美。

全部讨论

2023-05-13 21:54

其实他是个渣男,不能因为学术上的成功就把他当成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