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养儿方知父母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说起唐诗,我们常常感觉这些诗人们个个都是天才——除了孟郊。

孟郊外号“诗囚”,与贾岛合称“郊寒岛瘦”,这是说他俩的诗在遣词造句上非常用心,许多字词都经过反复琢磨。那意思就像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刻苦却就是学不好的孩子,只好委婉的说:“这孩子。。。真勤奋!”隔着纸,我们都能感觉到文人对他的不待见。

孟郊家境很差,从小就不合群,学习也不好,逢考必败。后来觉得没脸见人,彻底自闭了,直接去嵩山隐居。直到五年后父亲去世才下山,这时他已经快三十岁了。

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发奋读书——然并卵,他依然逢考必挂,一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像范进一样高兴得不得了,写了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思就是:老子终于发达了,天上人间的姑娘可以随便挑了,哈哈哈哈!等等,孟老先生你快醒醒,你这离做官还远着呢。

孟郊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县公安局长),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一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写这首诗时,孟郊已经不是踌躇满志,追寻梦想和远方的青葱少年了。经历半生的龌蹉悲酸,人世沧桑,此时不但父亲早已去世,母亲风烛残年,自己也已经为人父母,步入晚年了。

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年少时读《游子吟》,并没有特别感触。那时虽然知道父母对自己好,但内心也不时会觉得他们啰嗦唠叨、小题大做、与时代脱节,打电话时常常翻来覆去就那相同的几句话。直到自己为人父母,对孩子做着一模一样的事,才体会到当时父母的心情。

母亲在衣服上”密密缝“,并非是她不知道衣服总会坏的,而是她心里舍不得与孩子分开;父亲一遍遍重复着那些听得耳朵起茧的话,并非是他不知道我们基本听不进去,而是他只想尽可能和我们多说几句话。当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独立,我们才能感觉当时离家远行时父母的心情,也才会对他们感到无比愧疚。

可惜,我们常常知道得太晚。孟郊其实就是我们无数普通人的写照。我们一生辛苦劳碌,常常想功成名就后再来报答父母,等孩子大一些再报答父母,等这等那。可现实总是那么无奈,那一天总是没有到来。

我们醒悟时,父母已经老去,甚至已经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总是这么残酷而无奈。

那个偎依在我们怀里熟睡的孩子,终将会有自己独立的生活;那个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小朋友,总有一天会巴不得离我们远远的;那个无比崇拜我们的少年,会逐渐对我们不耐烦,觉得我们老土落伍。

而我们终究只能活在他们的背景里,远远的默默的注视着他们,期望他们能偶尔一回头,正如我们的父母当年那样。

微信公众号:一念小书房

全部讨论

2020-05-11 01:43

进士至少也是十万里挑一个的人才吧,比如今的博士还要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