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严嵩在编修的岗位上刚干了一年,正德三年五月,祖父严骥去世。严嵩告假归里奔丧。明朝的礼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或承重祖父母(承重,指父亲已亡故的长房长孙)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长辈守孝三年(实际是二十七个月)。在家刚待了一年,正德四年六月,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严母晏灵秀,娘家世居新喻(今江西新余),富有产业。严淮早逝,晏氏含辛茹苦,抚养遗孤。严嵩与母亲感情极深。母亲的离世让严嵩从青年才俊的踌躇满志中醒了过来。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年自己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从来没有考虑过远在家乡的母亲的生活,这是作为儿子的大不孝。严嵩那颗追求仕途的心淡了下来。
正德七年,严嵩丁忧期满。但是他并没有按期返回京师复职,而是在家乡长住了下来。严嵩在钤山之麓、学宫之侧建造堂舍,名“钤山堂”,“面山历历,秀而且整”,“结茅植楥,耽书履素,椟簪弁而冠鹖,闲甘脆而茹粝”,过起了隐居生活。
是什么原因使严嵩舍弃了“储相”之地的翰林院而久居山乡?严嵩自己对外宣称是身体原因,疾病缠身。他长得又高又瘦,“长身戌削,疏眉目,大音声”,王世贞形容其为“瘦若鹳雀立”。严嵩自己也说:“少孤多病,恒有忧生之嗟”,“受气素薄弱,既长犹尪羸”。
疾病可能是严嵩淹留家乡迟迟不归的一个原因。身为首辅后,他是这样表述自己的早年岁月的:“一向卧疾田里,恭遇皇上(嘉靖帝)登极,臣始入仕。”然而严嵩的身体真的糟糕到了“卧疾”乡里,上不了班的程度吗?乡居期间,他游山玩水,寻幽览胜,结友唱和,读书著述,毫无病态。在自称“身体不适”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严嵩的聪明过人、少年老成在这件事情上暴露无遗。
明武宗朱厚照当政的正德年间,是明朝宦官之患最为酷烈的时期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立皇帝”刘瑾即是这一时期的大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