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破段子 | 撒谎、跑路?免遭受骗的三条建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几天有两则与“骗”相关的内容,值得关注。

一则是很多媒体上周就开始跟进的,某私募机构的多项产品无法兑付、办公处“人去楼空”,被认为已经跑路。

另一则相对小众,说的是有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学会“说谎”。据新华社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有些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学会“欺骗”人类,部分号称已被训练成乐于助人和诚实的系统,却在游戏中有作弊行为(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旗下的《模式》杂志上)。

上述两种不同的骗,某种意义上涵盖了投资中不同的受骗。

其中一种受骗没想到。就好像没想到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学会了“欺骗”人类那样,属于大多数人认知之外的新情况。好在这样的受骗“杀伤力”一般:第一次发生时也许大家都没预期到,但发生过了、纳入了认知,有了预案,下一次自然会有更好的应对。

另一种受骗并不新鲜,细拆之下还是“你看中的是收益,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的老套路。先用一骑绝尘的收益曲线实现吸睛的效果,尽管根本经不起业绩归因推敲,尽管从沟通到销售也许疏漏百出,却又能一次次地得手。

小伙伴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在即,我们可以多聊点远离受骗的建议。这里有三点朴素的建议,和大家分享:

一是不要在能力圈外做决策。

以上文提到的那家跑路私募为例,那个2年收益高达795%的明星一号产品,主打期货和衍生品策略。投资中如果真的遇到类似卖家秀,千万不要只看收益数据,而是得先确认投资标的和策略是否是自己可理解、可判断的。要知道,期货和衍生品交易不仅高风险,而且极其复杂,认知门槛非常高。在不懂、理解不了投资标的的情况下,不买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二是投资无小事,一定要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意识,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反常”。

什么策略可以兼顾超高收益与超低波动?这样的策略会有持续性吗?长期高杠杆的操作怎么会几乎没有回撤?收益如此出色的基金经理为何没法清晰地解释业绩来源?业绩那么好的产品,怎么可能和投资者以抽屉协议的方式承诺保本(这是不合规之举、一经举报可能会被注销牌照)?……

我们常说,投研人员应该有问题前置的习惯,把为什么问在每一笔投资决策之前;事实上,投资者同样要有问题前置的习惯,但凡出现无法自洽的情况,就得多一份谨慎之心。

三是为可能发生的坏情况留预案。

不懂不投与问题意识,或许可以帮我们过滤掉有意为之的骗局,但仍有一些没想到坏情况、新事物,让人防不胜防(类似会撒谎的人工智能等)。此时更为稳妥的做法,是得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受骗,在行动前就为可能受骗和损失留有自救的安全边际,而不只是做一帆风顺的准备。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