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3
由丹纳赫看成长股投资(转载)

       丹纳赫,美国一家不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却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奇迹。1987 2009年的20多年间,该公司收入、净利润和总资产的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4.4%、20.5%和16.8%,毛利率、净利率水平逐年提升。期间公司股价更是上涨了9641%(年均达到23.1%),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涨幅仅为356%。

探究丹纳赫的成长战略,基本可以概括为:在高利基细分子行业中,寻找可收购公司,收购后运用其独有的DBS系统进行整合,创造附加价值,实现共同成长。

怎样去寻找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并与之一起共同成长呢?我们应该从商业模式入手,深入分析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潜在竞争对手和替代产品、供应商、购买者等产业结构力量,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它可能是成本领先优势、速度优势、聚焦优势或增值优势等,分析这些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进而辨别出真正的成长企业。

企业的成长可分为内涵式成长和外延式成长两大类,国内一些企业是典型的内涵式成长,而丹纳赫是外延式成长的成功典范。无论是内涵式成长还是外延式成长,都要求在清晰的商业运营模式下,综合公司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别人无法模仿的独特“护城河”。看看丹纳赫做了什么?我们发现,首先,丹纳赫的并购是出于“行业第一、公司第二”的原则。制造业、行业规模10亿美元、集中度非常高,这样的高利基制造行业是丹纳赫喜欢的并购行业。其次,被收购公司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在行业中已经处于较好的竞争优势地位,行业份额数一数二;二是可以实施丹纳赫的DBS系统(又称为丹纳赫业务系统)进行改造。

做好这些准备后,接着就是对被收购公司进行DBS系统改造,这也是公司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DBS系统要求每位员工(上至总裁下至保安)每天都动脑筋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打造一种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努力做到对事不对人,从而实现企业的优化运营。通过其独有的50多个工具,在员工 计划 过程 绩效四个方面全面实施,最终达到制度优化合理、改造流程,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率,提升市场份额,实现附加价值的目的。

丹纳赫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成长股投资,应持续关注其进入壁垒,企业是否通过经营加长、加宽了护城河;是否不断加强其竞争优势;是否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其业绩的持续增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因此,如果在投资类似丹纳赫这类企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重点应是被收购企业的运营整合情况,是否如往常一样持续展开,并获取附加价值;至于其业绩,是其运营整合的结果,不应过分关注其业绩的每年变化,更应关注其整合的进程。回头看看丹纳赫的年度利润变化,尽管长期趋势是增长的,但间隔性在某些年份会出现利润的下滑,如果我们仅以业绩为依据,而不是关注其收购运营整合情况,肯定会错失这个涨幅接近100倍的“tenbagger”。

在进行投资研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同时去看业绩财务分析与运营整合两个方面情况,但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着眼点。一个更注重定量化的分析,分析企业财务现金流状况、分析资产负债情况、分析利润表、分析运营风险大小等,要求的是精确;而运营整合情况则是强调定性和方向性的分析,它的分析可能是模糊的。成长股投资分析时,两者都重要,但比较而言,方向的正确显然更重要。

因此,投资成长股,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