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指标系列:如何看新股IPO与指数的关系 20190110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新股IPO发行历来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通过观察IPO发行节奏以及融资金额,我们可以跟踪政策风向,进而感知市场情绪的冷暖。

首先看下2010年以来的IPO月度融资金额数据,不看发现途中有两段真空期:

其一是201211-201405(期间201401,IPO重启了一个月,之后因老股转让问题再度被叫停);

其二是201507-201601(期间201512,IPO重启,之后因2016股市熔断中止)。

结合上述两段真空期与上证指数的期间走势,可以简单地得出两点结论:

》IPO停止发行多处于股市大跌途中,中止发行能极大地提振市场情绪,短期内利好指数上涨;

》IPO长时间暂停(持续3个月以上),后续如能有效重启(重启之后短期-2个月内不再被叫停),说明市场彻底走稳,一波长周期行情正在展开。

201602至今,IPO发行基本实现常态化。在不发生长时间暂停的 情况下,又该如何去观察它与上证指数走势的关系呢?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跟踪证监会IPO批次发行的数量和预计募资金额去感受市场情绪的变化。

先看下2016年以来证监会每批次IPO发行家数以及融资金额,直观的感受是IPO节奏在两个时间点有变化

其一是20170602,上证指数持续下跌的背景下,证监会大幅下调了IPO批次发行数量,20170609发行数量恢复正常,此时上证指数已走稳,之后开启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上涨行情。

其二是20180511-20180518,上涨指数阶段性止跌盘整的背景下,证监会密集发行大额新股(富士康、宁德时代),在巨无霸新股上市抽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下,上证指数6月份迎来新一轮下跌行情。

再进一步,从IPO发行密度来看(IPO发行密度=IPO每批次家数/相邻IPO批次间隔时间天数),不难发现,2016年IPO常态化发行之后,IPO自20160722开始提速(发行密度由之前的0.5蹿升至1.0),20161111-20161209达到阶段顶点(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2家),之后发行节奏台阶式下行,自20180202(春节过后)起,发行密度恢复至20160722之前的低速区间(0.5以内)。

相应的启示意义:

短周期视角:IPO发行密度在0.5以上(每周发行4家以上),预示市场行情偏暖;而IPO发行密度低于0.5(每周发行3家以内),预示市场行情不好。

长周期视角:考虑到IPO发行之后大股东3年的锁定期,201608-201712IPO的密集发行,导致自2019年8月起,将迎来新股限售解禁高峰,解禁高峰会一直持续至2020年末。届时,新股解禁会持续冲击市场,不利于指数上涨。

最后简要总结下: 新股IPO是一个不错的观测指标,IPO发行频次的快慢以及融资金额的大小会影响市场情绪,进而影响指数走势。当然,它不一定每周都有信号,需要大家持续跟踪。

近期相关系列文章:

如何从融资融券余额指标中寻找大盘的底部信号?2018-10-24

市场情绪指标系列:如何看成交量与指数的关系 20190103

$深次新股(SZ399678)$ $创业板(SZ159915)$ $上证指数(SH000001)$ @今日话题 @持有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