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唐史主任司马迁:三追不如一底——为何我偏爱底部在雪球分享了我的选股法之一——《抄底选股十步法》网页链接。之后也有很多球友叫这个选股法没用。之所以说没用,大体是因为选出来的股都不能立刻马上涨。而且我不用选股器,一支一支翻过去的做法(培养盘感),能让80%的尝试者崩溃。


而实际上,在我近年的实践中,这个方法是有实效的。每个月做一轮作业的,并且用组合跟踪的话,效果更为明显。
11月作业


由于出现了跟买,所以12月、1月的作业我没有做组合。
二月作业:

三月作业:

(3月考虑创业板因素,没有完全遵循底部)

总的来看,作业股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的调整,然后会上穿沪深线,跑赢指数。当作业股下挫并扩大偏离沪深线时,就是建仓的好时机。
综合自14.10月的作业来看,基本上只要进行三次调仓(两月一周期),可以达到70%-100%的收益。底部股爆发的逻辑我也成文讨论过:网页链接

——————————————————————————————————
基于以上实践,再来讨论为什么底部值得偏爱呢?
我们不妨来看图:

图例解释:
1、途中A-B-C的曲线是代表K线,A\B\C三个点是代表买入点。
2、A、B、C三点上方的双箭头,代表收益空间。
3、绿、黄、红相衔接的三段斜线代表从底部向上的风险变大。

由此可见,A点买入风险最小,收益最大;B点买入风险变大,收益缩小;C点买入风险继续扩大,收益继续缩小。
得出结论是:随着买入点的上台,风险扩大,收益空间缩小。
或许这样的图够直观,但是不够具体。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假设:买入风险与买入位置成一次函数关系,买入点的上抬,收益下降且风险扩大。设1-10,10个买入点。并对应10-1,10档的收益;1-10档的风险成本。(这种数据假设很草率,但足以描述清楚问题)
查看原图
现在我们来观察最右侧的“收益风险比”,即使用“获利空间”除以“风险成本”。
买入位置1(最低处)的收益风险比是买入位置10(最高买入点)的100倍。

三次高点买入的操作所产生的“相对风险的收益”明显低于在底部买入,这也就是所谓的“三追不如一底”。
作为技高一筹的资深打板族,可以也可能通过自己的阅历、经验、资金优势来规避风险成本而取得高收益。但对于多数入市不足三年的韭菜来说,进行底部买入,通过付出时间成本来抵充风险成本,是最为有效的办法。毕竟,韭菜又没有净值排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