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化的一篇好文章

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1喜欢:0

转发:


很多人只看到量化本身可怕,而没有看到量化背后的东西才更可怕。

1、规模。量化规模巨大,且统计容易遗漏。

10月5号,财联社对上海金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进有个采访,据后者称:2020年,A股全市场成交量220万亿左右,由程序化工具、算法工具完成的交易量约在10%-20%。 今年前8个月,平均每个月的成交量在20万亿,全年预计达到或超过240万亿,乐观估计占比应在20%-30%之间。

也就是说,约三分之一是量化交易。 事实上,这个统计可能有很大的遗漏。

因为能够统计的,只有机构,及以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还有很多以个人、大户等非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给遗漏了。

我们说量化分为全量化和半量化,前者几乎绝对用软件和机器来做,后者加入很大主观因素,机器软件只是来执行。

事实上,量化还可以分为基金式量化和非基金式量化。前者就是备案的,可以统计的,以基金形式运行的量化,后者是一些大户、个人以及某些非基金的公司所使用的。

在计算量化资金规模中,基金形式的量化很好统计,但非基金形式的容易遗漏。

本人就见过很多大户和公司,用半量化的软件在自动交易。我有一些朋友也是在用量化。这里比较敏感,我就不多说。

如果这些都加上,量化真是的规模要比可统计的多很多。

量化绝大多数都是短线(持股2周以内),巨大规模的资金都在做短线,哪怕不是机器人,不是量化,而纯是人工,都很可怕。

因为一个正常的市场是以中长线为主, 配合适度的短线来活跃气氛。如果巨大规模的资金都在做短线,这比量化本身都可怕。

特别是基金,基金因为是规模化团队化运作,可以源源不断的接纳社会资金来运作,如果巨大无比的基金把从基民那里融资来的钱都做短线,那对短线生态的影响绝对是致命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就像寄生虫和宿主,如果寄生虫规模大到比宿主还大,那生态不变天才怪。

我曾经就反复写过:我们担心的不是量化本事,而是以量化名义融来的巨大资金都用于做短线,这对局部市场和某些热门股是碾压式毁灭。量化的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其选股和买卖技巧也并非高不可企,但它的资金体量绝对是任何一个大游资甚至若干个大游资加起来都不可企及的。资金规模的优势,才是量化优势中最可怕的优势。

2、团队。

无论是基金形式,还是个人形式,凡是采用量化的,其背后最可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团队。

个人炒股,无论再天才,都有精力瓶颈。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佬规模大了之后,都组建团队,或者来复盘,或者盘中提醒,或者基本面挖掘,或者做其他研究。

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和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个人再聪明才智,总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团队的作用就变得不可替代。一些游资朋友建立核心小群、语音群,就作用就在这里,其意义就是虚拟团队。

而量化公司,或者这样说,凡是使用量化者,无论是大户还是基金公司,无比是团队化运作。人家是一群人,还辅助软件,算法,和机器。

即使不是量化,不是软件,不是机器人,就一堆比你聪明又比你人多的人一起复盘研究、一定商讨策略、一起盯盘、一起互相提醒,更甚至一起用资金来拉升某个股票或者某个板块,都具有个人无与伦比的的优势。

团队和组织形式 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你喜欢也好,反对也罢,我们已经计入与量化共舞的年代。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在这里研究量化,剖析量化,不是妖魔化,不是反对,也不是盲目恐惧,而是知己知彼。

就像我们以前研究欢乐海岸,研究佛山绿景路,研究淮海中路一样,这次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机器人。只不过,这次我们要研究的,是资金体量比以前所有著名席位加起来都要大、且被机器武装到牙齿的对象。

研究它的优点,学习它。发现它的习性,回避它的攻击。然后学会在机器人年代,做好投资。



全部讨论

2021-10-12 22:51

和没有血肉感情的机器人交易是件很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