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雷厄姆到芒格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伯克希尔-哈撒韦B(BRK.B)$

从格雷厄姆到芒格

芒格在 Wesco 和 Daily Journal 股东大会上的历年讲话合集,今年终于出版了,由 RanRan 作为译者。中文版的出现,普及智者芒格的智慧,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价值投资」这一概念现在几乎是巴菲特的贴身标签,然而最早的 1.0 版本是由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并实践,经由费雪和芒格的迭代,逐渐适应新的时代环境,成为现在的 2.0 版本。这两代的价值投资,虽然发展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内核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

格雷厄姆壮年之时遭遇到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资本市场也慌不择路,价值发现的作用失灵,很多公司市值跌到低于流动资产甚至现金资产。格雷厄姆发现,此时在纽交所挂牌的 600 家工业公司里,有超过 200 家市值低于净营运资产,有超过 50 家市值低于净现金,也就意味着买入这些公司然后宣布破产清算,即可即刻确保收益。

在大萧条最严重期间写就的《证券分析》一书里,有这么几条要点:

股票代表着公司的所有权凭证,其价值由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

同时由于固有的不确定性,需要确定「安全边际」的原则,即投入资金要远远低于股票的内在价值,时代的背景之下,他将内在价值简化为企业的清算价值,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捡烟蒂」投资模式。

另外,格雷厄姆又阐述了对市场波动的看法,发明了形象的「市场先生」。

至此,价值投资的几大原则就确定了。

格雷厄姆版本的价值投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基于对财务报表数据的统计,找出符合烟蒂股标准的公司,又因为一般这种公司质地都比较差,所以需要分散持有;

持续买入烟蒂股,直到可以控制决策的比例,然后推动公司清算,释放其清算价值。

原汁原味继承格雷厄姆衣钵的是沃尔特施洛斯,通过严格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将捡烟蒂做到了极致。

巴菲特在职业生涯起步时,给格雷厄姆的公司打工,和大师兄施洛斯一起日复一日的捡烟蒂,后来成立自己的有限合伙公司进行代客理财,同样也是彻底复制格雷厄姆的方式。

时值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日趋繁荣,大萧条的恐惧记忆早已烟消云散,能够符合烟蒂标准的公司大大减少。巴菲特又在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的时候,遭遇到经营差企业的苦涩,在一个下行的行业里,无论是采用出售设备、解雇工人、回笼资金,都没办法挽救颓势。

为了一个长久期且稳定的负债端,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自己的合伙基金,随后以伯克希尔为主体,以上市公司的形式搭建自己的保险帝国和投资帝国。

在费雪和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逐渐摆脱了把精力花费在购买廉价的差公司上,而是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优质企业。关注的重点,从报表上计算的清算价值,变成了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企业的内在价值进化成了未来自由现金流的创造能力。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对喜诗糖果的投资,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一家拥有品牌护城河的公司,其盈利能力不依赖持续的资本开支,这样的公司源源不断的给伯克希尔带来持续稳定的自由现金流,供其进行资产配置,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价值投资开启了 2.0 版本,理念和原则同格雷厄姆时代其实是一致的,只是对于安全边际的理解,从只考虑当前的无差别数字,变成了考虑不同企业的特异性,以及未来的前景。

这样的变化肯定有时代环境的因素,亲历大萧条的一代人,朝不保夕只能考虑当前;而成长在经济腾飞时期的一代人,更能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价值投资理念里,在生活中具有普世帮助的,就是安全边际思维。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是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概率,因此购买资产不要买的太贵、按揭贷款不要杠杆太大、不追求无意义的消费主义方式等,逐步构建反脆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