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落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随着央行换帅,往后的货币政策将开出新篇。相信大家关注的,是后面的走向,但要靠谱的预测,还是不得不从之前的不足讲起。

2020年始,世界各国的央行开始巨量放水,但我国按兵不动,计划是采取一种独立的,颇具自信的调控手法,解决问题。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中庸之道,内圣外王。大意是,不管国际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而实际,方针制定的前提,有对于热钱的鄙视与忌惮。笔者在之前的文章记录过,在2015年,宏观喊出A股4000点才起步,但后来的行情戛然而止,在整顿场外交易的过程中,热钱获利离场,将大批公募基金、券商留在了高岗,结结实实的打击了市场的公信力。这事件是有深远影响的,因为起初的计划,是借助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于房地产的依赖;但事后,对于地产的依赖反而更紧密了。所以,我们会常常听到,大水漫灌对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只是此因非彼因罢了。从上层的认知出发,大幅降息并不能达到预期结果,只能是让一批热钱赚一笔,那还不如通过微调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出发点本来不错,但到2021年年底主动刺破地产泡沫后,就有些变化。2022-2023年度,计划CPI都是订的3%,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可以接受轻度的通胀。去年还算平稳,但从今年二季度开始,这个指标变得恶劣起来,由于去年翘尾因素,如果没有大力度的扶持经济政策出台,这个指标可能转负。换句话说,就是出现了误判。

在全球通胀背景下,出现通缩的难度,就如国足在空门前射飞的难度相当,但为何出现呢?就是智库盲信美国市场人士的忽悠,声称随着大幅加息,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而实际上,在国内外纷纷唱空的时候,美国经济的反弹非常有力,就业率和薪金增长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直到当下,美国加息步伐继续向前;而息差的扩大,必然导致外资流出,本币贬值。

在货币政策走向有点进退两难的当下,为迎接通缩,可能也不得不开始打组合拳了。息口和存准率有望继续下调,汇率在向7回探后,仍有贬值压力。市场焦点,可能会越来越关注资产。另外,食品价格可能上涨。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