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7喜欢:4

人际交往,考察的其实是理解和沟通能力。别人说的同样一番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造就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社交局面。

比如说,李世民和魏徵,是历史上一对有名的明君和贤臣。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旧部,曾多次建议太子先发制人,太子没有采纳。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质问魏徵:“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李世民的问话,其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太子、秦王、齐王部下,都是各为其主。如今,赢家一方如尉迟敬德就要论功行赏,输家一方如魏徵就要论罪严惩,只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若是换了别人,为了苟全性命,早就伏在地上一边求饶一边念叨“罪臣万死”。然而,魏徵听了很淡然地回答道:“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徵这一番话,一般人听来,简直就是硬怼,是很有挑衅意味的。

若是换了别人,早就是一句“来啊,拖出去斩了”完事。然而,李世民却听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太子对魏徵并不亲近,并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弃之不用。

第二,魏徵劝太子做的,其实就是李世民正在做的,说明他俩的三观和战略倒挺一致。

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徵,还进一步提拔使用。此后,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李世民善于虚怀纳谏,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贞观之治,也成为大唐甚至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荣耀的时期之一。

复盘一下李世民的问话和魏徵的回答,其实对两人的要求都挺高的。魏徵不敢说,或者李世民听不懂,都绝不会有后来两人君臣关系的良性循环。

那么,这段历史对我的启发是什么呢?

在雪球这样的公开社交媒体上,有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网友留言。一般情况下,我会假设,绝大多数人的留言,其出发点都是善意的。除非是恶意中伤、诽谤,否则我不必针锋相对。回怼→骂战→拉黑,这其实是对双方的心智消耗,没啥价值。

当然,我们也要区分“直言不讳”和“没事找事”,前者是可以接纳的,后者是必须远离的。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后成长和受益的还是自己。

全部讨论

2023-12-22 12:16

感谢分享,魏徵能看出李世民野心和才华,为啥不去改投他呢?我猜,若太子听了他的话,顺利继承皇权,他必会飞黄腾达,若不听,李世民成功,依他对李的了解,大概率不会杀他,只要自己愿意大概率会启用他。反正都会赢,但当时太子的确定性大些和潜在风险小些。

2023-12-23 09:07

(尉迟敬德是门神,哈哈哈)

2023-12-22 11:29

都可以用“管你吊事,管我吊事”解决。

2023-12-22 11:15

一句话的背后可能有一万句话,表述和理解之间总会存在差异。

2023-12-22 11:11

想起霍景良经常说的一句话,态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