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器系列1-怎么理解买公司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8回复:5喜欢:15
不器系列是一种个人的独立思维,其中未必有什么价值,但是如果能让大家凡事能够独立思考一下,避免因盲目而被当作器物利用,那么,就有那么一点价值了。

价值投资有一个重要理念是买股票是买公司。这就从一个侧面很好的将投资标进行区别,也对于买卖股票的目的进行区别。

可是,很多时候,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巨大的,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分不清楚交易软件里躺着的那些股份,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看着账户里浮动的数字,计算着自己的盈亏,心情随着波动。

时针回拨,中国股票刚开始交易,那时背着麻袋装着现金,买认购券的第一批股市淘金者,他们眼里的那张纸头,是一大叠人民币,只要一转手,就是巨大的现金收入。上海的杨百万就是当时的一个典型。后来,上海电视台做过一期记录片,甄选了10个“杨百万”,结果却显示,这批在90年代就赚到千万级别的原始老股民,都陨落了。不过,当时的中国都不知道价值投资为何物,引出思考也没有得到有理的结论。

不过,当时和杨百万、朱焕良他们一起在上海股市拼杀的另一个人物仰融,凭着卓越的金融眼光,在资本运作上远远的超越了同时代这批人物,在中国的企业史上留下了激荡的一段。吴晓波《大败局》中描述过仰融入股沈阳金杯的一个细节:”1991,他以原始股的价格买下了年7月22日4600万股记账式股票。这些股票被装在20个纸盒箱子里,从沈阳空运到了上海。在东湖宾馆7号楼的地下室里,他从上海财经大学雇来一个班的学生,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把它们一一填名过户。于是,他成了金杯的大股东。” 对于我等小散,天天打开家里电脑的交易软件,这样的一种景象实在是震撼人心。看着这样一段描述,相信很多人对于在雪球上被提到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概念,会重新进行一个思考:我所认识的买公司,到底停留在什么样的阶段?

也许,仰融是个失败的悲情人物,在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有着官商利益的博弈。不值得作为正面例子,那么接下来,可以看看另外一段描述:“巴菲特翻阅《穆迪手册》时发现了这家公司,于是开始买入这种股票,但是一股也买不到,因为只有哈曼森家族才有股东名单。巴菲特派他的合伙人丹.莫奈开着车、带着现钞去乡下,四处打听,悄悄地用现钞换股票。开始的出价为35美元,高于哈曼森家族的出价,农民们开始警觉,交易价格也开始上涨,最后价格上涨至100美元。莫奈最终收集了2000股,占公司总股份的10%。”(以上引自于《巴菲特案例集》 @每天发现一个更好

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在家里准备盒子存放股票,但是,股票真实的代表着一种权利,代表着持有者对于公司一种拥有权。我们买一家股份公司,可以通过买入并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实现,这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个最本质的解释。我们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是手段,最终交易软件成交的一刹那,代表着最终购买这家公司的目的已经达成。理解这点十分重要,否则,在各种说法中,很容易丢失自己购买股票的本意,没有了最初的目的,持有的目的就仅仅是一个:持股待涨,交割获利。一切持股待涨,交割获利的投资,都是投机。

那么,在理解买股票是买公司这个基本概念后,再去理解买股票如何赚钱就容易了。我们买股票是买公司,目的一定是这个公司给你带来好处。这种好处有两种,一种是公司经营的好,给你带来利润回报;另外一种就是公司质地不断的改善,导致自身资产的价值得到提高,在市场上交易的公允价值会提高。这样,和持股待涨这个纯投机行为有本质区别的投资的定义也就清晰了:一切购买公司,待公司良好经营带来收益的行为,则为投资。

好了,说道这里,一定有许多人还是不明白,许多人会对这样的划分进行否定。无论如何,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市场中不断地实践验证,是最重要的。

全部讨论

2013-12-30 15:03

有质量的股东权益~~~~

2013-12-30 14:43

仰融像个时代的过客,看看陈荣

2013-12-30 14:40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2013-12-30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