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洞见】傅盛:如果在乎别人的评价,我早就疯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2019年10月9日,在腾讯大学高端访谈节目《CEO来了》上,猎豹移动董事长、CEO傅盛分享了他对创业、机器人行业的洞见,以及他的学习心法。

来源:笔记侠 | 作者:赞赏小侠

阅读前先思考:当下环境,产品出海还有机会吗?开展新业务,必须要成立一个新公司吗?成事儿,靠什么?

网页链接

01

关于出海:猎豹为什么要出海?

现在出海还有机会吗?

1

猎豹为什么要出海?

① 寻找突围点

我最早是从360开始进入安全领域的,后来巨头竞争,留给创业者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连我们最擅长的安全领域,也完全突围不进去。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想“到底怎么办”这个问题。后来,偶然看到了一些海外的机会。我们发现,那些在排行榜上表现比较好的项目都是个人做的。

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从目标着手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如果这个目标是可以完成的,或者大概率能完成的,那么你的能力的不足或者对自己所在领域的不熟悉,都是可以弥补的。

所以,我们当时讲的目标——路径——资源,就解决了“根据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的”的问题。

于是,我们去遍访一些开发者,去遍访用户,去观察排行榜,然后用小规模的团队进行试错,如果试错结果不错,就加大一些资源。

慢慢地,态势起来后,大概在中期阶段,我们觉得能取得成功了,才真正在美国、欧洲进行产品的投放。

所以我一直觉得:

创业者最核心的点,是找到那个不被巨头重视,但未来极有可能发展起来的机会。

② 机会,源于洞察力

本质上讲,机会源于洞察力,有些人善于从微观洞察,有些人善于从宏观层面洞察。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行业、对市场、对地域有洞察,然后还要特别在乎一些微观的体验。

其实,洞察力决定了你能看多远,你今天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今天做的,而是为明天、甚至后天做的。如果你能看到后天,你今天做事情就很坚定。

所以,我认为这是有方法论的,并不是因为灵感造就的。

洞察力,可以说是一个和数学一样的、可以推演出的公式,只是由于商业环境极其复杂,可变量太多,因而这个公式不容易列出来的;另外,它没有重复实验的机会,所以方法到底好或者不好,也没有办法进行二次验证。

2

产品出海还有机会吗?

出海肯定是巨大的机会。你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从美国企业到日本企业,其实都是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本土机会减少,才开始谋求出海机会,进行全球化发展的。

所以,我认为今天中国的创业者,选择出海也是很好的。在这里,我给大家3点建议:

第一,尽量找一些未来成长空间大的边缘市场。

欧美竞争都过于激烈,像印度、东南亚甚至非洲,都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竞争市场。

第二,把你熟悉的中国模式复制出去,不在陌生市场进行创新模式。

中国今天很多的产品模式和创新模式,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你只要把这个模式能复制到一个地区,可能就已经是很大的机会了。

第三,高度重视本地化,钻研海外市场。

我们一定要相信“百闻不如一见”,你自己一定要花时间在那个市场。当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几十个中层拉到美国去开会,和很多当地公司聊。那时,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美国长什么样。

后来,我们持续往外派人,目的是让我们自己真正对当地的业态也好、用户也好,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

02

关于AI和机器人领域的一些思考

1

寻找新的、大的赛道

猎豹在14年就上市了,那时风头蛮劲,我在当时就有一个判断:移动互联网巨头垄断的时代已经来临,指望我在这个市场上产生巨头式的颠覆是很难的。

要寻找新的、大的赛道,它必须要符合能力的传承。其实AI(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础能力,我们也可以在它的主题构建上做编程。

这个能力是个大潮带来的。你不能因为你手上有Windows(微软操作系统),安卓市场来了也不做。

我们那时为了做这个海外市场,调了接近100个Windows(微软操作系统)工程师,快速转入安卓系统。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人都转过来了。

第一个大逻辑:机器人的本质,是工具。

在我看来,猎豹最核心的能力,是做出一款让你的设备变成更好用的工具的能力。

这个能力在AI(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也同样适用。我们今天讲的机器人,不是变形金刚,也不是完全取代人,而是在某个传统场景下,能够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比如语音服务、劳动服务,本质上还是工具。

我把这个大逻辑想通以后,觉得我们去做AI(人工智能)+机器人,有点像我们出海。看起来做的是海外市场,其实是把我们的安全能力,也就是做工具的能力做到海外去了。

今天我们做AI(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把我们的工具能力放在AI(人工智能)这个平台上,所以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能力上的断层,当然它需要丰富很多能力。

第二个大逻辑:找一个未来能发展成巨大产业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找到一个在未来能发展成巨大产业的机会。

我考虑过汽车,但随着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的出现,以后大家对汽车的消费会越来越少。另外,想要打入这个市场,还得撬动传统汽车产业。我认为这不在我的能力范畴之内。

但像机器人这个产业,在当时属于早期产业,未来人们对它的需求一定越来越大,所以它的赛道非常巨大,只是今天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契机点。

可是,企业的使命就是把本来可能过五年会实现的契机点,或者过三年就有机会的契机点,提前一点施于实践。这样一来,你就是潮头上的企业。在未来的时间空间里,他都是可以高速成长的。

第三个逻辑:在新的赛道上定义一个新产品。

我个人做了很多产品,包括从0到1的产品,也包括很大规模用户量的产品。但在一个新的产业下,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机器人,大家脑海中对它的印象都是不一样的。

这时,如果我所在的公司和我有机会在这个新赛道上去定义一款新产品,肯定是每个创业者都梦寐以求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和过去毫无关联的业务,除了底层能力,有一定的AI(人工智能)的赋能之外,它本身就是安卓上的应用。

正是以上这几个逻辑的结合,支撑了我们去做AI(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件事。

2

成立新公司

猎豹的主要营收在手机上,那AI机器人业务在猎豹这家公司里,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实验室,无法拿到更多资源。

在猎豹这家上市公司,CEO如果强行推进AI机器人业务,会对上市公司财报影响很大,因为它前期的研发投入若放在上市公司里,就是亏损。

所以当时就采用成立新公司这样一个方式,使得我们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AI(人工智能)队伍,以及软硬一体化的队伍。这在过去两三年,是很难想象的。

我当时想清楚了一个逻辑,AI(人工智能)带来的视觉识别和语音识别是下一步的交互界面,我们做工具的、做应用的,最重要就是交互。但交互的每一次革新在当时都是被人低估的,就像乔布斯当年把全键盘去掉变成全面屏时,这个交互却产生了巨大革命。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就觉得,我们是有机会在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上去建立新的交互的。

猎豹做了全球化以后,在硅谷、以色列都投了基金,所以我那时经常在全球各地看各种创业公司,看很多创业者。就是在那时,我们发现了AI(人工智能)技术,比整个行业早了半年到一年。

15年后,16年就开始着手组建队伍。当时觉得手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硬件品类,所以从一个比较著名的手机厂商找了一些核心人员,就这样把一个团队建起来了。

后面这两年,还是经历了很多成长、调整,还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

选赛道看起来选对了,现在整个机器人行业,热度是呈上升趋势的。至于产品本身,至少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在我们定义的一些场景下,是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真的能为用户解决问题,算是闭环了。

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找到核心点,就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这其实还是互联网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提出了制造“真有用的机器人”的要求。

在今天看来,这个大逻辑是对的,但小逻辑上犯了很多错误,比如用手机的思维做硬件。所以,现在我们团队里有一句话叫“摆脱手机思维”。

手机一年出一个产品,半年多出个原形,从这一款手机开始量产时,下一款手机就开始做了,整个过程需要一年。

机器人对传感器的要求很高,但因为场景的定义很难,所以需要快速迭代。我们现在也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去提供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所以,它的周期一定比手机更快。

3

巨头进入,如何面对?

第一,这个市场足够边缘,大家都认为这件事现在做来不靠谱,这就是好机会。

靠谱的时候,大家都冲进去了,就很难有机会了。所以我的判断是:巨头不太认可这件事和现在这个时间点是靠谱的。

第二,它链条还是挺长的,就跟今天腾讯不会做手机一样。

即便有个巨头想做,投一个实验室或者搞一个部门做都不容易做好。因为软硬件、AI(人工智能),现在又To B(面向企业),这个能力打造的链条是特别长的。

我当然相信大公司创新的机制,但前提是,这个公司把创新作为核心战略,而且从上到下全力以赴。但今天,我还看不到他们会对机器人市场做出这个决定的迹象。

另外,我觉得产品真正的难题不在于框架、市场,甚至是形态,而是很多细节。产品是“筛子理论”,每个地方都是个针眼,看上去很小,但假如到处都是针眼,最后你什么水都盛不到。

所以,如果不去关注产品这些细节,就靠买一个公司,然后跟一个目标做一个业务,每个地方差一点都不行。比如语音消噪这个功能,如果达不到85%~90%的实际消噪能力,场景就不可用。

对用户来说,用户说十句,机器语音识别错一两句,可以重新再说一遍;但用户说十句,机器语音识别错到四五句、五六句时,就没有人会持续使用了。

03

关于错过内容推荐:

是能力模型出了问题,不是认知

我很早就看好头条的内容推荐模式,我给它的定义是拇指搜索(拇指搜是国内首创的一种短信推广方式,用少量的投入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潜在客户,有效提升企业销售额),但当时猎豹移动发展得特别好,从业务层面看,安全软件转搜索跨度也很大,所以就没认真考虑这件事,犹豫了一两年。

一两年过后,觉得还是得做,于是开始组建队伍做海外的头条News Republic(全球移动新闻服务运营商)、LiveMe(直播平台),还投资了Musical.ly(音乐类短视频社区应用)。

那时,我们的AI(人工智能)开始启动,慢慢地我意识到一个公司打不了两场仗,所以我就把大部分内容业务卖掉了。

从财务收益上来说,还是带来非常多的收益的,我们通过出售Musical.ly(音乐类短视频社区应用),加上大部分内容业务,大概拿回了3亿美金的现金,还收获了像LiveMe(直播平台)这样的轻游戏产品。但没有实现真正的爆发。

所以我说是能力模型的问题,就是认知上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那时候高估了我们整个团队在转型心理预示的战斗,或者说能力。

今天回过头去想这件事,觉得还是有机会的。总体来说,还是没有下特别大的、战略性的、孤注一掷的决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司那时候业绩挺好,没有强外债压力,稍微做一点业务没做成功,人家会说你瞎折腾。但当猎豹进入AI(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我们就更加坚定了,其实也是整体增长越来越弱,我们退无可退了。

在公司发展好的时候,你想找团队去做一个能力边界之外的业务,前期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难统一思想。

这时我对于能力模型、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有了很多反思:以前做互联网,不太注重组织本身,因为互联网很快,用市场带动公司发展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在内部讲的多的都是战略和组织能力。

到了猎豹这个体量,这些的确就变得很重要。主要是因为环境变化了,企业的阶段也变了。

以前做金山毒霸时,是从零开始,只要把一个单点做好就够了。但是猎豹真正做内容时,它面临的是原有业务发展不错,同时要去开辟新战场的情况,这时候如何调整组织能力,对绝大部分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只是比较快地暴露了这个问题。

猎豹很年轻,上市才四年,我自己的确没及时成长。在上市一年后,我们年增长100%以上,实在太快了。

整个企业内部,包括我在内,整个战略能力、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其实没有配套。快钱挣得太容易了,所以现在其实是反过头来在补课。

04

关于学习:

改变人的,是环境和自驱力

1

反思,是反人性的

我觉得学习能力算是我自己的一个特点吧。方法就是硬着头皮上,开会对细节,不能只听框架汇报;每一个细节都去问,举一反三。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学很多东西。

我还会去拆解对手的产品,进行反思,不断假定自己做的都是错的,然后想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不断做推演。

其实挺考验自己的。我原本一直以为反思是天然的能力,但后来发现,反思这个能力是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因为反思是反人性的:

你现在所做的决定在目前来看是最优解,两天后你可能意识到这个最优解是不对的,但本能上你会维护自我。

所以我说很多人的反思不是反思,而是顺思,是回顾。你要告诉自己,任何时间点,都有人可以比你做得更好,并且他的能力比你强,你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个人。

人总是在自傲和自卑中来回切换的,所以你一定要压迫自己,尽早地摆脱自傲的状态。有了这样的压迫感,你才有机会做得更好。

电影《新喜剧之王》演得非常好,如果一个人没从底层到达过成功,一定看不懂这部戏。电影中有句台词非常好:成功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2

人的所有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我在高中时就不爱学习,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我真正进入互联网行业才结束。见了所谓那些大牛,后来慢慢发现,其实他们也不是天生就这么牛的,他们的能力也不是注定的。

比如最早和周鸿祎开会时,我心想,这人怎么这么聪明,我和他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开始获得他的夸奖了,有时做的东西还让他刮目相看。那时我才发现,原来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使自己更有思考能力,从而有巨大改变的。

所以我坚信,人的所有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生命3.0》的作者说:“人就是生命2.0状态。”生命1.0意味着生下来就不可以改变,但人是硬件加软件,出生以后人的软件能力将进行大量的迭代。

你整个思维模式是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重新连接的,而这个重新连接是通过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从而对大脑的神经元连接不断重构的。

所以,只要输入足够大,大脑就会重构成另外一个样子,即思维模式可以被重构。

其实,学习能力是环境和自我压迫感,或者自我梦想感,让自己发生了改变。

我最近学到一个公式:导致一个人做成一点事情的,是梦想加上恐惧感,再进行行动。

我身边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在十几、二十年前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尤其是经过企业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后再见他时,会发现他大不一样了。

所以,我觉得改变人的还是环境和自身的动力。

我现在任命一个干部时,第一句话就是:你从现在开始要知道,你所有的障碍就是你自己,一定不是我,甚至也不是这家公司。如果你能把这件事想透,我相信你自己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有几个想透的员工,就做得不错。

05

关于成长:

不在乎他人看法

1

遇事坦然,不在乎他人看法

我刚创业时团队才8个人,有一天,员工的女朋友过北四环通道时候被人捅了,我和同事在医院守了好久。

我当时就想,要是这同事的女朋友有个三长两短,那他也没法工作了,而我们的团队本来内心很惶恐了……创业真的什么事都能发生。

我自己还在医院住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看遍了生老病死。后来创业经历过非常多的事情,包括刚创业时竞争对手对我进行人格上的污蔑,我觉得这都不算什么,因为反过来这其实能让我成长。

大家都在谈创新,但我们做机器人,却被认为是在赶热潮、在哗众取宠。其实大家对创新极不宽容,他们只是口头上讲,我们要创新,内心是不相信的。

后来,我发现自己对这件事也不太在意,我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内心还是挺强大的,如果在意的话我早就疯了。

2

我的动力来源

我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我今天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让我自己不断刷新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所以我觉得,就算有些事情很苦,但你做完以后回头看就一个字:值。就跟跑步一样,过程很累,但跑完以后回头一看,既有成就感,还能发朋友圈,身体还好了。

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不上进,一个人自己放弃自己,我认为“人和人唯一的不同,是认知”。我不相信先天不同,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和个体,也各有特色。

所以,人是一个后天造化的动物。也因此,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障碍是不能被弥补的,除了认知障碍和思想障碍。

最后,对于未来公司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更看好的是IOT(物联网),理由非常简单,做一个新潮的App(应用)可能使公司多挣点钱,但是我觉得只有做IOT(物联网)和这个技术含量更高的机器人,才有可能让猎豹变得伟大。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音等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转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版权争议需要交涉,请直接联系原作者。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本平台客服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热烈欢迎朋友们关注、转发、收藏本微信平台消息。

■来源:笔记侠

洞见资本研究院整理编辑,转载需授权

相关阅读

【商业风云】对傅盛来说,私有化是猎豹移动的最佳选择!

【大咖洞见】傅盛:如何用沟通解决80%的工作问题?一个CEO的几条沟通建议!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文章

丨BP丨天使估值丨股权分配丨股权架构丨

丨估值丨对赌丨商业计划书丨财务模型丨上市流程丨

丨市值管理丨股权激励丨优先股丨借壳丨股权融资丨

丨新三板丨三板讲堂丨董秘丨并购丨定增丨做市丨

丨PE丨VC丨IPO丨FOF丨P2P丨PPP丨DD丨

关注洞见资本,回复以上关键字,可查看系列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金融干货

一起来看!↓↓

全部讨论

2019-10-17 06:47

sb一个,鉴定完毕

2019-10-17 06:47

一个,鉴定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