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减持新规后,IPO和再融资影响真的很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联合推出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政策调整,以激活市场活力。这一被戏称为“827新政”的举措涉及印花税减半、IPO与再融资收紧、减持规范以及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多个方面。

自“827新政”发布已有半年时间,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半年来A股再融资市场的情况,特别关注申报受理、终止(撤回)以及整体市场走势等方面的影响。

再融资市场情况的分析可从申报受理、终止(撤回)以及整体市场走势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同时,我们也会顺便观察一些IPO的情况。

再融资市场情况总览:

1. 申报受理方面:9-10月份沪深两市连续两个月出现“0”新增受理的情况。自证监会表态再融资政策收紧以来,市场出现了一定的变化。11月份开始,沪深交易所逐渐受理了一些再融资企业。

从新政出台后的情况来看,沪深交易所平均每月受理8家企业。再融资的受理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表明申报端的再融资政策确实有所收紧。另一方面,北交所方面,自2023年9月和10月共新增受理3家再融资企业后,一度间隔一个月后的12月4日,北交所再次新增受理了1家再融资企业——富士达,截至2024年,北交所未受理任何再融资企业。

总体来看,“827新政”发布后,共有48家企业获得了受理,其中,主板企业数量最多,达25家;其次是创业板,有13家;科创板有6家;北交所有4家。48家受理的再融资企业中,截至目前,仍有6家企业处于“受理”状态,32家处于“已问询”状态(包括“已回复”),各有2家企业处于“终止”和“中止”状态,而6家再融资企业已获得了“注册生效”的地步。

2. 终止(撤回)情况:具体再融资企业中,有2家处于终止状态,这可能是受到了新政策的影响。这表明了政策收紧对于企业融资计划的影响。

3. 再融资市场总体情况:整体来看,再融资市场受到了“827新政”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收紧趋势。市场在审查受理方面更为谨慎,而企业融资计划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再融资市场在政策调整后出现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申报受理和终止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影响。这也提醒着市场各方需要更加谨慎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A股市场自新政发布以来,再融资项目的终止和撤回情况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已有38家项目宣布终止,远超去年同期数据。仅在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就新增了8家再融资项目的终止。截至本月初,已有2家再融资企业宣布终止。

根据板块划分,这38家再融资项目的企业主要集中在A股市场的主板上市公司中。具体来看,沪主板有16家,深主板有11家,创业板有9家,科创板有1家,而北交所有1家。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月23日,交易所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合兴股份(股票代码:605005.SH)的再融资申请因未通过审核而被终止。这是2024年首个再融资项目未能获得批准的案例。

此外,根据深交所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显示,2024年2月23日,协鑫能科共达电声两家公司在注册环节撤回了再融资的申报材料。这两家公司表示,撤回申请与市场环境以及公司内部战略调整等因素有关。

定增发行股票/可转债/配股发行市场情况:

(一)定增发行股票

据数据显示,“827”政策实施后,定增市场已有107家企业完成上市,募集资金总额达1755.46亿元。

(二)可转债发行

自“827”政策出台后,可转债市场已有46家企业完成发行,总规模为336.53亿元。

(三)配股发行

截至目前,自2023年8月27日再融资政策收紧以来,仅有1家企业进行了配股发行。

综合近半年的实际情况观察,目前可确定再融资审核工作仍在正常进行,但审核节奏有所放缓。未来再融资项目面临更高的审核难度,尤其对于募投项目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严格、审核更加严密。只有具备足够吸引力和优势的项目才能成功实施再融资,而具备强盈利能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可能会更受市场欢迎。

这也提醒了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必须具备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确定项目时,应全面考虑市场前景、产品技术水平、环境影响以及与公司管理和销售能力的匹配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自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来,IPO市场已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本文将从IPO申报受理、终止(撤回)、上会企业(过会率、净利润)和A股市场情况等四个方面,对新政实施前后IPO节奏的市场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2023年1月至8月的统计期间,沪深交易所每月平均受理74家企业的IPO申请,而在7月和8月则完全没有受理任何申请。期间,沪深北交易所总共受理了593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沪主板占比32.88%,深主板占比23.78%,创业板占比17.71%,科创板占比11.13%,北交所占比14.50%。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6月份,交易所受理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达到了246家。而沪深交易所在1月、7月和8月均出现了"零受理"的情况。

2023年7月份成为IPO审核的"淡月",这主要是因为IPO申请所需财务数据的有效期为6个月。按照规定,若拟上市企业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为基准日申报材料,则需在当年6月30日前提交申请,否则需补充最新的财务数据。因此,每年6月成为IPO申请的高峰期,而到了7月份,申请数量则显著减少,形成了传统的"淡月"现象。

在2023年8月27日,监管部门发布了四项政策,旨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涉及投融资、交易和改革等多个方面,以协同发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自此之后,沪深交易所的IPO审核节奏明显收紧,许多企业撤销了申请,新的申请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了7至8月期间的连续零申报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包含了受理后最终终止的企业,而2023年3月的受理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包含了主板IPO平移企业。

自新政发布以来,IPO审批过程呈现明显收紧的趋势,沪深交易所仅新增受理31家IPO企业。值得注意的是,10-11月期间沪深交易所未新增受理任何企业,而12月份则新增受理20家企业。进入2024年,沪深交易所的受理情况持续停滞。相比之下,新政后,沪深北交易所平均每月受理17家企业。

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北交所深改19条”),其市场在9-12月分别新增受理16家、3家、9家、44家企业。然而,自1月份受理1家企业以来,北交所至今未有新增受理。

我们接着关注IPO终止的情况,分别对比新政前后的数据:

一、新政前IPO终止情况:5月份终止数量最少,平均每月终止21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8月,沪深北交易所共有169家企业终止了IPO进程。其中,1月份终止数量为23家,2月份为22家,3月份激增至35家,4月份骤减至11家,5月份仅有6家,达到了自2021年以来的单月终止数量新低,6月份为25家,7月份为24家,8月份为23家。

(注:撤回企业的统计口径为撤回日期。)

二、新政后IPO终止情况:终止数量增加,大消费类行业面临上市难题。

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IPO终止数量共计171家,平均每月有28家企业终止了IPO进程。随着IPO审批节奏的逐步收紧,9月份之后的IPO终止数量有所上升。按月统计,9月份为28家,10月份为12家,11月份为26家,12月份终止数量创下了年内新高,达到51家。

(注:撤回企业的统计口径为撤回日期。)

值得一提的是,自“827”新政实施以来,大消费类行业,如“吃穿住”等,面临着上市难的局面。这类终止IPO的企业数量在增加,其中一些企业的品牌颇为熟知,比如老乡鸡餐饮、沃隆食品、德州扒鸡、八马茶业、老娘舅餐饮、周六福珠宝、想念食品。

IPO上会新政前后的情况:

一、新政前后IPO过会率情况:

在新政实施之前,上会公司数量相对较多,但真实过会率并不高。据统计,2023年1月至8月,共有247家公司首次或再次上会,其中225家通过,12家被否,10家暂缓审议,审核通过率为91.09%,真实过会率为55.69%。

而新政实施后,上会企业数量显著减少,但审核通过率大幅提升。从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仅有77家公司上会,其中76家获得通过,1家被否,通过率达98.70%。

新政后,由于上会公司数量减少,IPO审核更为严格,致使各板块出现被否或暂缓的情况减少,审核过会率增加。然而,由于IPO终止(撤回)的公司增多,导致沪深板块的真实过会率普遍下降,大致在30%-40%之间。相比之下,北交所的真实过会率与新政前的数据相当。

二、新政前后上会企业净利润情况:

在新政实施之前,沪主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上会企业平均归母净利润水平呈下降趋势。2023年1月至8月,247家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为2.70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37.34亿元。

而新政实施后,这些板块的上会企业净利润有所波动。在新政实施后的期间,77家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为3.24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21.4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沪主板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在新政实施后有所提升,其中新特能源公司的利润贡献较大。不过,剔除新特能源后,沪主板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新政后深主板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有所增长,而沪主板(剔除相关企业后)、科创板和北交所的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则呈现下降趋势,而创业板上会企业的平均归母净利润基本持平。

首次公开发行(IPO)新政前后对市场的影响:

一、新政前的首次公开发行情况:科创板领跑,募资规模领先

截至2023年8月,共有243家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募资总额达3055.14亿元,平均约为12.57亿元。

其中,科创板企业平均募资额最高,达22.96亿元。

二、新政后的首次公开发行情况:北交所领先,沪市主板募资额最高

自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A股市场共有90家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募资总额为687.43亿元,平均约为7.64亿元。

在新政实施后,“827”新政颁布后,科创板企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募资额,平均达13.27亿元。

总体而言,除北交所募资金额与新政前基本持平外,其他各板块均呈现下降趋势,各板块上市公司的实际募资金额均未超过150亿元。与此相比,新政前有少数公司如华虹公司芯联集成等成功募资超过百亿元,拉高了平均水平。

从新政前后各板块IPO申请受理、IPO终止、IPO审议会议、以及首次公开发行情况来看,市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化。

IPO受理方面:新政后,沪深交易所平均每月受理数量较新政前减少了57家,其中沪深交易所在新政后仅于2023年9月和12月受理,其他月份均未有新受理案件。

IPO终止方面:新政后,沪深交易所平均每月终止数量较新政前增加了7家,其中在2023年有较多大消费类行业公司取消了申请。

IPO审议会议方面:新政后,沪深交易所每月召开的审议会议数量减少了约18家,由于IPO审核趋严,审议会议数量大幅减少,取消申请的公司增多。各板块的实际通过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北交所的通过率与新政前基本持平。另外,沪市主板、科创板、北交所的公司净利润水平呈下降趋势,而深市主板净利润水平略有增长,创业板则保持基本稳定。

首次公开发行方面:新政后,沪深交易所每月上市数量减少了15家,平均每家公司的实际募资额也减少了约4.93亿元。而在新政前,曾有2家公司募资超过百亿元。

“827”新政已运行半年有余,在2024年春节前后,证监会举行了数次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未来IPO的节奏和审核标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证监会、交易所及相关机构将加强对发行上市的监管,督促发行人承担起主体责任,同时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责。

往期推荐:

减持先生:原始股东,为什么低位减持?

减持先生:可转债怎么玩?

减持先生:减持这个行业会往哪里去?(附行业发展史)

减持先生:股票减持,会被叫停吗?

减持先生:原始股东协议转让的高峰期,要来了?

减持先生:持股平台创投备案减持节税——实用指南

减持先生:如果A股实施T+0政策,限售股减持会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