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价格系统中,决定其变化的是供求之间的关系。当供应大于需求时,商品价格会下降,促使需求的增多,使得供求达到新的平衡。

供求增多减少是对于数量而言,意思就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供应量和需求量,就可以掌握商品价格波动方向。供应量或需求量的增多与减少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心里预期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而其实际大小则需要在市场中发现,供应量和需求量倾向于达到平衡状态。在实体商品的市场中,实际供应量可以通过出厂商品量代表,而其需求量只能在市场中进行体现。所以实体商品的供应量相对于其需求量更加容易掌握控制。

实体商品的需求量之所以不容易计量,是因为需求的产生来源于人的心理变化,而人的心理变化是无法实时监控的。心理变化会逐渐演变到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演变为市场行为的环节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仅仅能做的是在心理变化演变为个人行为后,通过对个人行为所做事件的分析来知晓个人的心理状态。同类个体心理因素的不断叠加就会形成群体心理,而群体心理波动就是主导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

所谓的市场行为就是在市场中产生交易的行为。心理行为的监控,极其考验洞察力,所以我们必须想到更简单的办法来衡量需求量和供求量,或者说寻找到更加显性的接近于市场的指标来分析商品价格。由于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交易行为可以被记录在计算机中,所以市场行为的度量难度小于群体心理变化的度量难度。对于市场行为的度量主要采用成交量的方法。

成交量显示了在该价格区间下的供求匹配量。在供应大于需求时,成交量显示的是市场需求量;在需求大于供应时,显示的是市场供应量。根据供求关系来讲,当供应大于需求,价格会逐渐下降,使得需求量逐渐上升,得到供求均衡价格,由于供应大于需求的市场的成交量显示的是需求量,所以在下跌过程中成交量(需求量)应该逐步上升为正常情况,若是成交量一直萎缩则说明该价格在市场中不受到需求观望者的认可,也就是未达到其心理预期价格,当其价格达到观望者预期价格时,成交量(需求量)则会放大,这个时候说明市场会达到供需均衡点。均衡点是没有方向的,只有当供求不均衡的时候才会出现趋势方向。均衡是商品价格稳定后选择方向的位置。

在需求大于供应的情况下,价格上升,成交量反应供应量。需求量持续大于供应量,其价格不处于供求均衡点,则价格会上升并进一步导致供应量的上升达到供求均衡抓状态。如果成交量(供应量)未放大,则说明价格未达到供应方心理预期价格,当达到预期价格则供应量会放大,逐渐达到均衡点价格进行方向选择。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价格在上涨或下跌后,达到供求双方的心理预期后,成交量会放大。

供应反应的是厂商的心理变化,供求则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在股票市场则是持股者和持币者的双方心理变化。

对于一个商品是无法准确提前定价的,其原因在于商品定价本质是人们心理对于一件商品的价格预期,通俗点就是对价格的基本框定。而不同类型的群体对于一件商品的价格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所以会出现无法准确定价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群体的心理预期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可以称作群体加权心理定价。但是这种是基本无可能计算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提前给一件商品定价,只能通过成本计算再加上预期收益来决定其可接受的最低价格。商品的定价则留给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然的解决。所以对于一件商品我们能够掌控的是其运动方向,而不是准确的价格数值。

当需求大于供应时,需求方会进行竞争以求得到仅有的供应,需求方的需求程度越大则其竞争力度越大,也就是说当市场中有一个面包时,需求方中的个体会为了这个面包不断的竞争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上涨达到需求个体的心理预期价格也就是可接受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个体对于该商品的心理定价。一个股市的例子就是当大利好消息来临时,股票价格飙升抢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