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投资经典书籍系列(十)投资专业人士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周介绍的投资家邱国鹭先生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邱先生从事基金管理超过20年时间,是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CEO,冯柳的老板。曾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和投委会主席,普林瑟斯资本基金经理,奥泰尔领航者对冲基金合伙人,韦奇资本合伙人等,有60亿美金私募,2800亿公募的管理经验,是实打实的专业实战派

更重要的事,他应该是中国专业投资人中最会写文字的:整本书深入浅出,又不乏专业干货,是普通股民向专业人士学习的书。

翻开书,第一章第一段,就有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优秀的基金经理,第一,把客户的钱当做自己的钱来珍惜;第二,把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当做一级市场的实业投资来分析。”

我们做一级市场投资时,投资期限一般都是5年以上,期间根本没法做高卖低买的交易。所以在投资前一定要对公司的行业和业务的长期趋势要有较好的理解,对财务尽调和行业尽调有着非常高的重视度,在没有研究透彻以前,绝不轻易下赌注。所以,即使我们也会像一级市场基金一样做分散投资,也会有严格的调研过程,有最后的投资决策机制。

二级市场个人投资最不好的习惯,就是觉得什么股票好的,先买一点再说,生怕错过。但由于在投资前没有调研清楚,股票一旦下跌就肯定拿不住,造成很多无谓的损失。由于交易成本低,我以前经常看到什么好题材,忍不住参与一点玩玩,买一点试水,结果经常亏多赚少,几万几万的随手扔在了水里,累计起来其实一年有很多这类无谓损失,对投资业绩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第二,作者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认为,银行业的本质是钱生钱,规模效应应该体现在“钱多”。80%的业务来自“20%”的客户,二八现象显著,而银行业20%的大客户应该是需要VIP服务的。日本最成功的网络银行是乐天银行,成立12年,拥有420万客户,才600亿人民币的存款,人均存款1.5万。而国内某股份制银行的私人银行部,2万客户,4000亿存款,人均2000万存款。所以网络银行不会因为用户多而形成规模效应。

我记得有本书叫《IT不再重要 》,讲的就是类似的道理。你为你客户开发很多方便工具,一旦成为行业标配,你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你额外的成本。现在每个银行都提供网络银行服务,手机转账付款,银行业不需要额外的网络银行了。

除了银行业,其他金融工具也一样,互联网本身是没有门槛的,金融并不因为你用户多就能把钱汇聚过去,肯定还需要有别的原因。我记得我买过的最失败的股票叫做“Lending Club”,是美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标杆性企业,在贷款和利率的数据创新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即使是这样的公司,最后也还是失败了。原因除了管理层问题,最大的还是行业本身并不支持规模效应,护城河太浅。中间虽然有盛大陈天桥试图收购救市,但股价还是一泻千里。我记得我在其刚上市时125元买入(复权),第一个月冲到顶峰146元后,一路下跌,到今天5年后只剩下不到8块钱...如果同期这点钱买传统银行股,应该收益不错...

第三,作为专业投资人,他对成长股和价值股的看法非常值得学习。

“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的区别:价值投资者认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公司的价值应该主要来自现有的资产,利润和现金流;成长投资者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性是企业价值的主要来源。两者都兼顾一点的中间派是GARP(Growth at Reasonalble Price合理估值的成长投资)

价值投资需要坚守,最害怕的是坚守了不该坚守的:比如被技术进步淘汰的,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分散的总资产夕阳行业,景气顶点的周期股,另外就是有会计欺诈的公司。

成长投资需要预测未来,最害怕的买入伪成长股。按照作者的观点,伪成长股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存在价值陷阱的股票,因为真正估值合理的成长股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对大多数基金来说,成长投资的整体收益要比价值投资低。

风险第一是估值过高。成长股PE高,大家对未来成长的期望就高,一旦单季度表现稍低于预期,就会引起恐慌。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风险第二是技术路径。新公司新产品在市场拓展初期可能十分顺利,但一旦出现竞争对手,特别研发出替代性的新产品,公司会很快一败涂地。很多老牌投资人像巴菲特那样,不去碰互联网公司,就是类似的道理。技术更新太快且无法预测,会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风险第三是寄生式增长。很多小企业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傍大款。比如为苹果间接提供零部件,这种成长往往不具有连续性,其命脉掌握在大款手里,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

风险第四是强弩之末。很多成长股已经过了成长的黄金期,慢慢蜕变为价值股,但此时还享受成长股的高估值。此时如果投资,收益最差。

风险第五就是会计造假。50倍以上的市盈率让企业有更高的动力去杀人放火,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