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赚钱的时代过了,阿里需要证明自己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6回复:0喜欢:0

相信不管机构投资人还是散户,阿里的四季报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但万众瞩目中,阿里多少让人有些失望,营收和利润都不及市场预期。

当业务表现好的时候,资本市场喜欢听概念,但业务表现不好的时候,资本市场更喜欢看企业的基本盘、抗风险能力等等。反映到阿里身上,现在是到了业绩不好的时候,那就要看它的基本盘如何了。

下面,我就抛砖引玉,说下我的看法,说明大家拍砖讨论。

01阿里不再“躺着”赚钱

现在我观察阿里的维度很简单,就是看它的中国零售商业收入,这块的业务做不好,其它业务做的再好也没用。

先盘点国内零售商业业务的整体表现。不到10%的营收增速基本和国内消费大盘增速持平,考虑到阿里的核心品类是服饰、美妆,这两大品类都是非刚性消费品,大盘不好的时候,影响首当其冲,所以阿里应该是受影响最大的平台,现在和大盘持平,也算中规中矩。

把业务拆开的话,情况会差一些。“中国零售商业”,分为“管户管理”和“直营及其他”两大类。前者是提供基于效果付费的营销服务,包括P4P营销服务、展示营销服务及淘宝客服务及佣金(费率介于0.3%到5%之间);后者收入主要来自高鑫零售、盒马和天猫超市等等。

前者也就是客户管理收入是重中之重,这块是阿里的现金牛。但这块收入出现了-1%的负增长,说明基本盘确实被动摇了。

其实这块收入下降的原因也好找,它的收入和GMV呈正相关,阿里的GMV上涨了,但客户管理收入下降了,原因只能是降低费率。这说明,外部竞争压力确实大,阿里要降费留商家抢用户。而且目前来看,这种情况是很难改变的,也就是至少最近这几个季度别指望客户管理收入能有惊喜。

直营收入增长21%。其实增速不错,但不好判断价值,它里面既有天猫超市这些自己孵化的线上自营业务,也有高鑫零售这些并购资产。如果增长由前者带动,那说明自营业务发展很好,但如果由后者带动,那价值不大。

但即时是线上孵化业务带动,自营业务也需要把业务做重,赚的是辛苦的差价钱,的,其利润率远低于“赚佣金”的平台业务。

“躺赚”的客户管理业务很可能停滞,自营业务又是个辛苦钱。这也基本说明,阿里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02证明自己,先从内部做起

其实躺赚时代也不怕,没有哪个行业、哪家公司可以永远“躺着赚钱”。再说了,这也是行业规律决定的,电商终究是个货场,货场怎么会一家独大呢?国外也没有一家独大的电商平台,其实亚马逊的市占率还没阿里高呢。

但是阿里确实也到了该证明自己的时候,这个证明倒不是说短期内的业绩反转。说实话,它也不好反转,一方面,消费大盘不景气,它的用户、优势品类受到的影响都要大于行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竞争多了,利润自然少了。

但它至少要证明自己的内部管理能力。过去一年,阿里业务内外事件不断,业务外,自蒋凡事件以来,阿里的“高P问题”源源不断制造公关负面。业务内,直播电商自己铺好了路,却找来两个大主播收钱等等,这些都是阿里内部管理问题的一些映射。

这些问题说白了,其实可以归为两个,一个是阿里大部分高管已经实现了多次财务自由,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冲锋陷阵了。相比之下,字节对90后大胆任用,年轻人的斗志也不用多说了。这么一比,我是觉得阿里在用人上就输了一着。

另一个是阿里的管理体制问题,它内部多少存在的信息墙。我举个例子,3年前蒋凡就多次在中层会议上提出直播电商头部化的问题。但底下人一到大促还是优先和大主播合作,因为不这样,他们完成不了KPI。所以,我觉得高层们是分得清短期利益,长期利益的,但下面执行起来,还是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想想连蒋凡三令五申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那还是说明它内部机制有问题。

当然,现在也有好的一面。逍遥子也意识到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开始拆中台,把组织架构变成多元化治理,成立四大业务板块。目前就是加强业务的沟通,打破各种信息墙、组织墙。但是最终效果如何,还是要靠时间证明。

总之我觉得,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公司之一,阿里的竞争力还在,地位也可以回来,但这一切,还要想从内部革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