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给“三胎”放水?政策给“市场”施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421”到“423”

曾几何时,人们还苦恼着家庭人口越来越少。2015年以前,一对青年夫妻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组成的“421”家庭,在全球范围来说,都是中国仅有的特色。有谁想到,短短六年时间,“二胎”、“三胎”接踵而至,“423”来了。

先来聊聊这一切的源头,“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需要注意的是,一胎是计划,二胎是计划,三胎也是计划,计划生育并非是独生,而是按计划生、按指标生。

1982年9月,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为什么从“421”到“423”的发展如此之快,除了人口老龄化之外还有那些人口问题,我国还有人口红利吗?三胎政策对股市、房市又会有哪些影响?这一切其实有迹可循,就在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之中。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此外,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一系列的细分数据情况,其中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引人重视:

延续了人口较低速增长的态势


青中年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以上三个问题,都反映了同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我国人口“后继乏力”。

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原始,就是多生孩子。但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降速的今天,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当“僧多粥少”的现象在各个领域频繁乍现时,人们就纷纷想起了儿时的那句励志之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内卷”也就出现了。



内卷了?还要生?

内卷,即“向内演化”,最开始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几经流转,内卷一词被用来指代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即多花了时间、金钱或精力,但收益没有相应地增加。可以看作是“努力付出”的“通货膨胀”。

因此,内卷不会创造价值,反而会危害每一个人。

为何明知有害,还要鼓励多生孩子,进一步激化内卷?

试着从另一角度想想:

人口即消费者,人口规模即市场规模,增加人口规模即是扩大市场规模。

羊圈里的羊饱和了,想要进一步发展,要么长出更多的草,要么扩大羊圈。

行李箱里塞满了,想要塞更多的衣服,要么将衣服叠齐码好腾出空间,要么换个更大的箱子。

当年60、70后时值壮年时,中国的消费者人口十分充足,但现在这些人都已退休或临近退休,他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赚了大量的时代红利,但消费欲望已经大不如前,毕竟该买的都买了,该尝试的都尝试了,消费主力的角色正在慢慢进行转移。

现在正值壮年的80后、蓄势待发的90后以及初入社会的00后,才是这个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刚需客,但与前辈们相比,他们想消费、要消费,但没钱消费,因此他们996、007,因此内卷。

所以,对于市场来说,想要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只有开发新人或维护老人这唯二方法,而增加人口,便是这“开发新人”。

但是,人口增加对于市场来说是影响积极的好事,对于生孩子的父母来说,却是意味着近25年(从备孕到孩子自力更生)的生活压力加大,快赶上供一套房子了。

为了给父母们减压,国家其实一直在努力,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首先,在福利、补贴、育幼及养老方面:

目前中国的高端产业链正在全方位发力,中国在全世界产业链的优势越大,国家的利润就越多,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划拨给育幼、养老体系的钱就越多。比如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碳达峰、碳中和产业未来可能领导全球,这些产业都是利润很大的,这些钱都是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划拨给幼儿福利以及养老金。

其次,在当前年轻人内卷问题方面:

内卷问题,本质就是人口红利不够用了,于是国家果断的开放了三胎。开放三胎,意味着新生人口未来将可能逐渐提升,乃至人口结构问题被彻底扭转。当政策上开放以后,只要逐渐解决生育意愿问题,我国年轻人的内卷问题就彻底被破除了,毕竟未来人口只会越来越多。

开放三胎,就是我国对内卷问题开战的第一枪。

自古以来,中国解决人口问题,有体制优势,首先我们有长期规划实施政策的能力,其次我们最优秀的人,都集中在了体制内。也就是说,当我们构思好妥善的解决方法以后,将有能力大规模推进来解决这个人口结构问题。

而且对年轻人还有个好消息:

那就是如果大家都不生孩子,现在的90后、00后可能未来就是工作一辈子的命,但是如果生育率恢复了,提前至50岁退休也不是不可能。



国家放水,政策施肥,个股响应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三胎生育政策的出台直接利好包括辅助生殖、育儿、玩具、奶粉、教育在内诸多行业。部分个股早已经在第一时间便出现了明显异动,且该行情极有可能将一直延续到后期。

前文已经提出,之所以再次放松生育政策,跟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少子化、老龄化特征密切相关。

虽然此前实施了“全面二胎”政策,但生育欲望仍然偏低。所以,三胎政策的落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势必有非常完善的配套政策。

这次会议也提出了“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其中还提到了“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说明未来多生孩子会有免税、退税的政策,住房政策的重大调整。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观点,放开三胎生育,堆积效应可使新出生人数短期提升10%-15%,但仅能够在短期上勉强抵消目前的新出生人口下滑速度。从东亚经验来看,三胎以上仅占全部新出生人口的3%左右,故放开三孩生育与全面放开生育的效果基本无差异。预计生育鼓励政策力度或在未来循序提高,中性预期下或在未来十年逐步接近日本和韩国的水平,支出或达到GDP的1%以上,这或有助于将生育率维持在1.5-1.8的水平。此外,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产品服务的品牌、品质有更高追求,辅助生育、婴幼儿用品(奶粉、服装、玩具、教育、医药医疗)等相关企业或受益。

根据同花顺数据,三胎概念股如下:

三胎政策的出台,着实是给资本市场中的上述概念股点了一把火,但这躁动的情绪能维持多久?试着回想一下二胎政策出台之时,相似的配方,相似的盛况,但最后响应政策的人终究不多,新生儿数量依旧是逐年下降。所以,从一开始不想生的人无论如何也是不想生,如此一来,使命只能交给那些愿意生的同志们,也就有了这三胎政策(二胎政策与三胎政策相隔六年,正是孩子大了又可以生了)。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短期的热度可以理解,但这热散得也快。但是,放开三胎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为了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必将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跟进,解决生育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医疗压力、教育压力等等。因此,在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形势尚不明确的当下,不妨先等等。


写在最后

三胎政策来得突然,却又有点情理之中,不知是国民综合素质提升了因而理解了此次的使命召唤,亦或是从二胎政策开始就已经渐渐麻木。

对于个人来说,二胎三胎意味着压力与负担,意味着长达至少20年的阵痛;但对于江山社稷来说,这是解药,是未来,是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资本逃避动乱与纷争,却也追逐利益与热点。本次三胎政策大概率会引起资本市场中小范围的短期躁动,躁动过后,热点降温,资本自会移步新欢。

长远来看,日子是要过的,孩子是要生的,书要读,病要看,饭要吃,衣要穿,所以欣欣向荣是肯定的,伟大复兴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