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红】能红多久?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2021年6月底, $一品红(SZ300723)$  开始了其上涨逆袭之路。7月底的中报也显示公司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5亿,同比增长46.5%;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同比增长46.6%。这些利好变现无疑是市场对于其开始转型的积极回应,那么其转型能否成功,生命红利能持续多久?昆仑点评来为大家做个剖析。

一、中国儿童药企业的率先革新者

之前在葫芦娃药业的分析中,曾经提到中国儿童药市场的现状、瓶颈及变革方向,详见《葫芦娃(605199)--你需要一针强心剂》。

要点如下:

☆ 中国儿童用药市场潜力大,用药格局亟需改变

☆ 知名儿科药企基本都在“吃老本”,在营销层面做文章

☆ 儿科药企作为生物医药的一员,同样离不开“产品线+团队+渠道”三大估

而这一点,一品红就走在了时代的潮头。

成立于2002年的一品红,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但其创新及对外合作的基因始终贯穿企业的发展道路。尤其是2021年,其出海的努力也终于有了成果。

2021 年 6 月 24 日,参股 Lyndra Therapeutics,布局超长效、缓释口服胶囊剂技术。

2021 年 7 月 27 日,投资 3.83 亿与创新药研发公司 Arthrosi Therapeutics 达成战略合作,切入痛风领域。

由此,一品红的革新之路初见成效,打造了聚焦儿童及慢病,内研+外延的发展逻辑。

二、一品红的产品线的优势与不足

一品红现拥有100个品种、141个药品注册批件,其中独家产品12个、专利品种13个。其中9个儿童药独家品种,涵盖呼吸、消化、皮肤等多个领域,治疗范围覆盖了0~14岁儿童全年龄段,儿童疾病领域70%以上病种。慢病领域的五大品种,目前还未能撑起公司的业绩。

2021年重点在研项目共26项,儿童药领域涵盖过敏、流感、哮喘等高发疾病及难治性癫痫和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等罕见病,慢病药领域包括心脑血管、肝肾、三“高”等疾病治疗领域及肺动脉高压等罕见病领域。

产品线优势:

契合儿童药市场未来的转型需求,尤其是从儿童常见病到儿童专科疾病、重大疾病的转型,其投资了畅溪制药,有效巩固了其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优势。从儿童普通剂型到儿童友好型制剂的转型,一品红是改剂型品种的受益者。未来其在超长效、缓释口服也将会有所动作。

痛风新品种如能改善安全性,或许能带来新的增量:其未来将进军的痛风领域,虽然临床未满足需求较高,但是同样研发难度也巨大。近几年来,抗痛风创新药的研发越来越热,从临床前到临床阶段的项目涵盖了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URAT1抑制剂、分解尿酸的尿酸氧化酶类似物和全新机制的药品。该领域药物的长期安全性是影响研发成败的关键因素。2019年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被FDA赋予增加死亡风险的黑框警告,销售额一年内暴跌90%。URAT1抑制剂的代表新药雷西纳德,因为其严重的毒副作用,该药已停止销售。一品红的AR882产品就属于 URAT1抑制剂。其合作方团队是曾管理和研发雷西纳德的核心科学家,因此或许能有效的提升URAT1抑制剂的安全性。

产品线不足:

管线众多,未来新产品上市有限:公司在研的26个项目中,大多数都在临床前药学研究阶段,属于广撒网的策略。目前其研发投入虽逐年上升(2018-2020 年分别为 0.91、0.98、1.35 亿元),但该支出最多也就能支撑1-2个品种走完临床开发,故其大部分品种后续会进展缓慢。

慢病领域单品价值不足:一品红现有慢病产品主要有肝炎辅助治疗的“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神经外科药物“注射用乙酰谷酰胺”、心脏疾病药物“注射用环磷腺苷”、胃肠道药物“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和中成药“尿清舒颗粒”,该些药物并不是其适应症领域的高价值或高壁垒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领域扩张节奏略快:一品红目前也在追逐热点,如布局靶向蛋白降解、收购华南疫苗,获得新冠、流感及宠物疫苗的进入机会。显然这些领域与一品红的既有业务协同性不足,且合作方也非该领域的头部企业。再者以目前一品红的体量,多管齐下,很难全面开花。

三、一品红能红多久?

前期市场上对一品红的认知:以销售见长,以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为主要业绩支撑的公司。但其随着其他品种的上量,单一产品的结构风险已逐渐得到改善。未来短期内其产品的业绩还是自有产品的放量及渠道终端的拓展。除大本营华南市场外,近几年,华东、华中市场快速增长,区域结构也相对完善。目前一品红的现金流及业绩还算不错,同时得益于最近的各种利好消息,其股价才会增长,高管也趁机减持。

一品红产品收入结构(百万元)

长期来看,一品红的红利之路取决于其现有产品终端上量缓慢及饱和的时候,其新品的贡献能否弥补,或是否还有这么多的利好消息。其26个在研品种里有4个在临床,但尚未见信息披露。但是以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制药企业的了解,该些品种或许也属于研发竞争激烈的产品。同时目前国家对于新药的支付策略,其新品上市后的销售能否带量增量需要投资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