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品质、销售危机与品牌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读完吴晓波的《茅台传》,很好读,围绕茅台的三个阶段,把茅台的源起、发展、现状讲得比较清楚。虽然这本书是受邀写的传记,敏感的或者负面的事情并未提及,但对于了解茅台是本不错的读物。记录几个印象印象深刻的点:

一是茅台的品质。最早在华茅、王茅时期,茅台酒的定价就比当地其他高粱白酒贵五六倍。在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茅台酒市场价为每瓶1银元,汾酒为0.55银元,其他普通白酒为0.14银元左右。后来,因为三渡赤水的缘分,茅台酒受到周总理及一些高级将领的喜欢,在外交和外贸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计划经济时代,茅台可以不盈利,可以没规模,但酒的品质必须得到绝对的保证。历史上有几位厂长都因为在任期间茅台酒质量下降被免职。茅台酒厂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但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却没有遭受过冲击。品质是茅台最大的政治,刻在了茅台的基因里,成就了茅台,是茅台品牌的基石。

二是茅台的销售危机。现在可能很难想象,茅台酒居然也有求着别人买的时候。一个细节是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山西朔州特大假酒案的冲击,白酒行业遭到重创。茅台的销售人员回忆“其他酒厂即使遭遇突变,也依然有销量,但茅台的销量一下子是零了。”甚至账上都没钱发员工工资和付采购款了。我理解这种窘境和茅台的高端定价有关,当时茅台的消费人群还比较少,品牌影响力还比较小,受到需求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在这种困难的时候,经销商确实起到了拯救茅台的作用。季克良曾经很动情地说,“消费者和经销商不仅是‘上帝’,而且是‘恩人’。”甚至,他在日常工作中还经常批评看不起经销商的员工:“我们的人看到经销商来了,就说他们又想来赚钱了。那不行,不能这样看,没有他们,我们不能发展。”理解当时的销售危机,可能也能理解今天的经销商局面。当然这种局面长期存在是畸形的,背后也有一些不适合公开讨论的因素。

三是白酒老大轮流做,汾酒、五粮液不做老大好些年,茅台未来是否能坐稳。我认为是能的。白酒老大的更替,是产能为王、渠道为王、品牌为王的演变。80年代的消费品都很短缺,汾酒抓住产能扩张的机遇快速占领市场,五粮液后来居上,实现产能突破后在1990年就筹建销售公司,建立专属销售渠道,同时开发出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红、五粮梦、金六福、浏阳河等系列产品,加上低价位的尖庄大曲等,构建了一个由数百子品牌组成的庞大矩阵,铺满了销售渠道,给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而茅台现在是在产能稳步提升的前提下,扩大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建立了消费者心智,形成了独特的茅台文化。这种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品牌效应还将进一步稳固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