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ez4Tyt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13喜欢:4
关于“主要OPE产品新旧能源转换顺畅”的一点延展:
1. 之前有幸跟格力博投融资总监聊过,锂电OPE现在北美OPE市场渗透率为44.9%主要体现在家用场景端,商用OPE这块美国下游客户现在的共识BUY IN还是传统燃油OPE,商用客户对锂电OPE接受度不高在于购买客单价高,续航能力和用户使用习惯与心智上;所以商用这块市场还属于从“0-1”到阶段,而且商用OPE的销售链路跟家用OPE的销售链路完全不一样。商用OPE产品高客单价,需要北美海外分公司去客户公司地推销售;家用OPE则是通过大的商超KA(HOME DEPOT; LOWES;COSTCO等)去卖为主,且家用市场由于对效能,续航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锂电类OPE在C端市场接受度会比较高。家用锂电OPE这块格局已定,行业集中度度比较高形成一超多强(一超:TTI; 多强:泉峰控股,史丹利百得,格力博,博士,宝时得),竞争壁垒在于;品牌效应,大客户KA渠道壁垒,规模优势,以及专利保护。
2. 在美国降息后周期阶段,我认为泉峰控股的中期业绩确定性会比格力博中期业绩确定性要高,因为泉峰控股的品类为家用OPE和电动工具会充分受益于美国降息后的房产后周期,且泉峰在家用锂电OPE市占率中属于行业头部仅次于TTI,EGO也是少有能打进北美高端OPE品牌的品类。格力博的商用OPE推广以及中期业绩产出存在较高不确定性,因为费用研发支出这块不一定能立刻见到回报,但长期商用OPE市场确实值得期待。
3. 人口红利保证美元降息之房屋销售后工具类需求弹性: 从长期人口视角看,美国 25-44 岁主力置业人口数从 60 年代的 4700 万人提升至2022 年的近 9000 万人 2)2023-2024年美国的净人口流入(净移民)每年达到约330万,这显著高于2015-2019年的年度均值90万,根据人口金字塔的数据322,到2024年,美国的人口结构预计如下:总人口:340,912,888人,占100%少年人口(0-14岁):59,790,250人,占17.54%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220,344,357人,占64.63%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60,778,281人,占17.83%。美国良好的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占比、置业人群数量的上升和23-24年美国净移民人数也保证了降息之后房屋手工具/电动工具,OPE的市场需求景气度。
$格力博(SZ301260)$ $泉峰控股(02285)$ $巨星科技(SZ002444)$
关于“主要OPE产品新旧能源转

热门回复

[捂脸]
港股估值体系一直和a股不太一样。
那边的生态如果存在什么泡沫炒作很多时候也是a股的资金跑过去的映射。
目前看格力博是被资金有意识的托举住了。
整体如果有机会还是在a股和美股之间选择吧,a股在价值的基础上可以讲故事,加速价值的回归,港股没这个条件,比如猪肉,a股的猪肉票每年光纯粹的避险指数也要涨几次,港股的猪肉则很少有这样的动作,目前多是结构机会,一个板块要很深的力度才会空间上的横向纵向,时间的发力。

市场对巨星这种给予的估值是压制性的,估计也就20来倍的市场就会觉得高。
基本面看产品类型相对处于成熟期了,这个行业有点和缝纫机类似,企业风格感觉还是杰克更牛一些。还有是整个工具块在下游整体应用采购的比例大小,应该是决定市场的预期大小。整体对巨星没啥研究,属于个人片面理解。[抱拳][赞成]

格力博跌到12快左右或者往下,我倾向于格力博,他还有一个回购托底,库存清完后有一个业绩的展望。目前的位置不好说,涨跌靠故事,加上指数后续的继续下跌我觉得概率还是大。港股的泉峰加仓感觉可以参考第一次底部,他的优质性和业绩感觉更确定一点,在去库存结束后,明年的业绩可以展望。

商用场景主要在:商用地产,园林景观,公共设施,雪地交通等等。这块市场一直都有,之前一直用的燃油OPE,因为有专利保护和产业链布局优势,后来者根本切不进去。
所以格力博换道超车用锂电OPE的方式去打。[赞成]

我泉峰仓位不高;准备这个位置陆续加一些。

记录下:泉峰控股:2024年07月09日:96.59亿港币
格力博:2024年07月09日:73.00亿人民币
到底是那边的市场错了。[吐血]

巨星这块我主要看自有品牌占营收的比例不断再优化,但是很多营收都是外延式并购,企业标的估值交易普遍不贵(10PE以下),但是可能对跨国管理和组织能力,投资眼光要求比较高。
传统手工具门槛比较低,市场集中度也比较分散,最好的方式就是并购有品牌的厂家,带来现成的市场资源和驱动资源。
公司第二块电动工具这块其实从市占率来说是落后的,这块巨星做得比较晚错过了相对好的时间发展窗口。

[赞成]好的

[玫瑰]多交流

[抱拳][赞成]
我觉得你组合买的巨星可能相对便宜点,但是我看股性有点差
港股我看的少,市场风格和流动性我基本不买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