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4万人!网约车司机队伍迅速膨胀 多地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运力饱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年来,中国网约车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与挑战。自2021年滴滴出行遭遇监管风波,暂停新用户注册并从应用商店下架后,市场格局剧变,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高德、美团等新兴力量迅速抓住机遇,整合司机资源,开启了新一轮的市场争夺战。然而,这场看似繁华的竞争背后,却暗藏着运力严重过剩与司机激增并存的危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网约车平台数量激增至337家,这一数字在2年前只有200家左右,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队伍也迅速膨胀,由2020年的289.1万人膨胀至2023年的633.4万人。这一数字上的飞跃,本应是行业繁荣的象征,实则不然。与司机数量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乘客需求并未随之大幅增长,格隆汇数据显示,网约车的日均接单量从2020年末的23单暴跌至不到10单。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车辆退出市场的现象,如青岛市2024年一季度就有近10%的网约车选择退出。

多地交通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纷纷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指出市场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以鹰潭、苏州、重庆、莆田、商丘等地为例,这些城市的网约车日均接单量普遍不超过20单,单车日均收入徘徊在200至350元之间,扣除成本后,部分司机的月均收入仅能维持在4000至8000元,远低于许多人的预期。同时,部分城市网约车平台日均单量甚至不足1000单,显示出市场活力的疲软与分配不均。

面对此情此景,济南、重庆等地不得不按下网约车发展的“暂停键”,采取措施限制网约车车辆运输证的核发,提醒行业内外盲目扩张的时代已过,理性审视市场供需平衡,保障司机合理收入,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结而言,中国网约车行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运力饱和与司机数量激增并存的现状,迫使行业参与者重新思考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成为摆在所有网约车平台及从业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未来,精细化运营、服务质量提升以及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将是行业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