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社融及一季报透露结构性机会,两类A股有望提供稳健回报……十大券商一周策略来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过去一周,大盘震荡反弹,其中沪指周涨幅达到了1.6%,盘中触及阶段新高3163点,创业板单周也上涨了1.06%。

值得注意的是,沪指成交量开始下滑,市场上行压力已现,同时市场缺乏强势领涨主线,周末IPO审核重启的消息预计将对市场产生影响。新的一周市场将如何演绎?且听十大券商解析:

中金公司:中国资产关注度继续提升,当前A股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

中金公司认为,近期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关注度较高,在美、日、欧、印等主要股市偏震荡环境下,A股和港股明显反弹,尤其是恒生国企指数年初至今涨幅已达到16.5%,领涨全球主要股市,A股上证指数及沪深300年初至今涨幅均在6%左右。

往未来看,虽然不排除经历持续反弹后投资者情绪短期再度出现反复,但结合上述变化叠加A股当前偏低估值水平,A股市场自2月以来的修复行情可能仍未结束,当前A股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

配置方面,有科技进步预期驱动及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催化下的 TMT 领域中期仍有望有相对表现;新能源等绿色板块重点关注近期产业政策的边际变化,有助于扭转投资者预期;地产链近期事件性因素较多带来阶段性表现,但持续性需关注政策落地力度及节奏。

中信证券:诸多正面因素在积累,各类资金抢跑推动近期中国资产全面修复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诸多正面因素在积累,各类资金抢跑推动近期中国资产全面修复,乐观的情绪在萌芽,市场已回归常态,建议淡化博弈,配置上聚焦绩优成长、低波红利和活跃主题三条主线。

首先,从近期密集出现的正面因素来看,一是地产政策基调显著变化,产业链困局有望扭转;二是短期内市场步入业绩真空期,一季度业绩预计是全年低点;三是部分行业政策开始聚焦控产保价,改善竞争格局和企业盈利能力;四是出海逻辑被市场广泛认可,打开传统行业成长性和估值天花板。

其次,从市场的增量资金结构来看,私募快速加仓和北上交易型资金密集流入给A股带来增量,南下资金持续流入、外资亚太配置再平衡推动港股行情加速展开。

最后,从市场的生态来看,投资者已从过度谨慎的氛围当中走出,IPO正常化也标志着市场回归常态。

招商证券:出口、社融以及一季报透露结构性机会,两类A股有望提供较为稳健回报

年报和一季报透露的关键变化和投资机会?23年年报和一季报显示A股盈利整体仍然承压,但拆分主要指标仍然有亮点。三方面的线索值得重点关注:

1)上市公司海外营收占比普遍提升;2)整体A股资本开支增速自2023年中期的高点后持续下滑;3)2014年以来整体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收益率稳步提升,股息率和股利支付率近近几年逐渐上行。出口方面,整体看外需韧性仍在,支撑出口同环比双增。对多数国家地区的出口增幅均有改善,主要品类中汽车零部件、家电、家具、集成电路仍然是出口增速较高的领域。社融方面,虽然4月社融负增,但在政府融资和房地产政策加快落地的背景下,二三季度的新增社融有望边际回暖。

综上,外需方面,出口仍有望保持改善趋势。国内方面,结合年报/一季报,中长期推荐关注此前产能经历了较长时间收缩,盈利拐点已现的资源品、信息技术、医疗保健以及产能去化尾声的中游制造。在当前社融增量增速相对低迷,而利率中枢相对较低,呈现典型的资产荒背景下,两类A股有望给投资提供较为稳健的回报。第一类,是各行业绩优的龙头,(以中证A50/300质量/绩效指数为代表)第二类,是与信贷相关度较低的行业,(如出口链、与地产相关度较低的消费、科技医药等领域)。

申万宏源:涨价周期短期占优,消费和港股高股息赢在当下

近期的市场特征是“总量韧性强于预期,结构持续性弱于预期”,我们认为这样的市场特征将持续:市场没有重大下行风险成为了一个投资逻辑,市场不断找机会。短期市场交易二季度经济不差,但三季度经济有回落压力的担忧并未根本缓和。结构上,出口链、消费、周期都是个股和细分行业改善明确,但板块改善持续性存疑。能够持续上涨的主线板块难确立,结构轮动变为不变。

这种市场特征的边界在哪里?后续可能触发市场调整的条件:1. 市场中枢缓慢提升触及短期低性价比区域,市场再向上需要依赖于中期景气预期的时刻,市场可能重回震荡休整。2. 若出现经济和政策的组合重新偏弱的情况,市场可能出现有效调整。

自上而下思考后续景气改善的线索:一季度外需驱动,出口链占优;二季度内外需共振,涨价周期短期占优,而核心消费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叠加消费一季报分红能力加速积累,是动态高股息投资当下的重点,重点关注白酒和家电。制造业远期景气反转,关注军工航空链(主机厂资本开支改善)和新能车电池链(中期供给增速回落基本确认)。继续提示高股息中期占优,消费和港股高股息赢在当下。

华福证券:行情仍有向上空间,更加关注科技创新相关的成长板块

华福证券研报称,当下行情有这样几点线索:1)当前市场处在盈利周期底部,A股上市公司业绩底大概率已经出现,今年上市公司盈利上行有望。2)流动性环境宽松,宏观利率处在历史低位,有望催化分母端行情。3)政策强调高质量发展,聚焦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值得重点关注。

从历史比较角度看,当下行情与2014-2015年、2019年行情有诸多相似之处。展望未来,在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行情仍有向上空间。结构上,二季度建议更加关注科技创新相关的成长板块。

光大证券:短线指数面临调整压力,公用事业方向或有较好防御价值

鉴于市场已经出现了上涨乏力的信号,短线指数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不过,在重磅会议(三中全会)政策预期加持下,预计大盘的下行风险可控,后续各方面的政策落实仍会支撑市场偏好修复,带来结构性机会。

配置上,近期市场热点呈现“高低切换”迹象,近两年调整较为明显的电新(电池技术、光伏设备)、大消费食品饮料、家电等)、医药等核心资产或将继续轮动修复;在水、电、气等涨价预期下,公用事业方向或有较好的防御价值;地产链最近表现不俗,后续重点关注行业数据印证,以及行情进一步向后周期方向(比如装修、家电等)扩散的可能性。

中信建投证券:后市有望继续向上运行,关注业绩超预期、科技成长、出海产业链、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国九条”的发布,积极的因素正在逐步显现,优质公司已经开始加大回购及分红力度,同时,随着一季报的披露,一些产业超预期表现,出现向好迹象。总体上板块间呈现有序轮动走势,指数突破震荡平台,后市有望继续向上运行。

宏观来看,财政有望提前发力,国内设备换新不断优化细则,有望提供内需增速。外资角度来看,新“国九条”出台也有望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回流。

策略上,投资者要考虑在震荡调整阶段如何把握后续进场机会,建议关注:一、一季报超预期行业方向。二、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政策方向的科技成长赛道。三、全球制造业活动修复正在启动,关注出海产业链。四、新质生产力赛道。

海通证券:港股大涨对A股的启示

4/22以来,港股表现十分亮眼,也出现连续10个交易日收涨,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港股为何出现大涨,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此外,由于沪港通、深港通的存在,港股和A股历来存在一定的联动性,本次港股上涨对A股又有何启示?

海通证券分析,近期港股表现出色,外资明显回流及国内政策催化或是主要原因。美联储降息预期重新升温导致美债利率回落,部分资金有再配置需求。日元加速贬值叠加日股回调,前期流入日股的外资或正逐步退出。国内资本市场相关政策支持或也助推了港股的上涨。

当前港股上涨或主要由交易型资金驱动,长线配置资金回流或有赖于宏微观基本面进一步企稳。二季度A股或处蓄势阶段,短期白马稳定更稳健,中期主线关注中国优势制造和硬科技等。

华西证券:当下宽信用环境对A股影响偏积极

当下宽信用环境对A股影响偏积极。国内通胀水平持续低位一方面推升实际利率,另一方面压制A股企业盈利。央行在一季度货政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物价回升是下阶段政策重要考量”,结合当下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稳中有升,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宽财政和稳地产,后续降准降息具备空间,对权益市场是有利支撑。风格上,当下资产配置荒客观存在,低位板块轮动补涨后,中期仍要重视红利板块投资机会。

东吴证券:本轮行情持续性如何?北向资金是一大关键

当前,投资者对于外资流入持续性的顾虑主要有三点:

1)若海外股市走强,是否会产生“虹吸效应”。外围市场走强所驱动的资金撤出或较为有限,无需过分担忧,虽不排除出现其他新兴市场“升”、A股“降”的情况,但短期内可能性偏低。

2)在A股“估值洼地”得到部分填补后,资金是否会进一步入场。我们判断当前中国资产的“估值洼地”仍未填平,支持外资维持短期内的温和流入,但是更大规模、更长线资金的入市还需要更多基本面预期拐点的出现。

3)国内方面能否有持续性的边际变化,我们暂作乐观推演。因此近1-2个月外资的温和回流仍然值得期待。行情方面,海外流动性和国内政策宽松有望助推短期内行情延续;中长期维度下,随着中美名义增速差和利差收窄,A股估值有望迎来系统性抬升。

风格和板块方面,随着中美名义增速差收窄和外资的持续流入,成长风格将相对占优。一方面,新能源、医药、部分消费品等过去两年调整较为显著的“老成长”核心资产有望在外资流入的环境下修复估值。另一方面,题材方向预计也将有所表现,应密切留意政策扶持方向,包括AI、机器人、智驾、低空经济、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新成长”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