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央财办、发改委、央行发声,抓紧谋划推出增量政策工具,不搞“碳冲锋”、不搞...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0喜欢:3

中宣部定于今日上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次会议主题聚焦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

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围绕财政、货币政策、“减碳”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提问。

韩文秀强调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空间和多样化工具,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陈雨露表示,央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则指出,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央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关于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

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

三是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截至3月末,人民银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386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2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2309亿元和2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

四是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

中央财办韩文秀:该出手时就出手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就如何应对疫情冲击经济表示,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党中央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早有预判,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上升的情况,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几个方面都要兼顾好,不能单打一,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考验,要认真落实到位。

韩文秀表示,疫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必须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在经济工作方面,首先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二是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三是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的市场活力、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把它们激发出来。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搞活经济,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此外,韩文秀还表示是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还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对此有关部门都正在抓紧落实新的政策举措,谋定而后动。

“总的来看,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依然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韩文秀称。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

陈雨露表示,经过集中的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第一,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围绕着“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国际收支稳”的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外汇储备的规模基本稳定,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有效服务,创造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第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重点高风险企业集团、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精准拆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大家前一段感受比较深的影子银行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稳妥有序地实施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第四,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完善金融法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存款保险等多项制度。同时,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监管失守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

发改委: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目前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要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要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第二,大力推动能源革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胡祖才强调。

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抓紧推动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改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碳市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第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多双边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胡祖才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二是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这四项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三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最后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人民银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个文件都已经获得核准。另外,中国央行还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下一步,央行将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全部讨论

2022-05-12 19:51

怪不得新能源又崩了

2022-05-12 18:50

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发达国家设的陷阱

2022-05-12 18:39

我们要金山银山

2022-05-13 05:50

运动式减碳?

2022-05-13 05:19

又赢了

2022-05-12 22:52

就喜欢国家说的总体可控,厚实,没谱

2022-05-12 20:27

民营房地产公司都要全部倒闭了,还在这里歌功颂德。

2022-05-12 20:09

欧盟议会已经否决